

這是個歷史久遠的大家庭。從南宋建炎初年,即公元1127年開始,到明代天順三年(1459),遭大火拆灶異居,先后綿延330年,比我國歷史上盛世唐朝還多了半個多世紀,成了中國家庭史上的奇跡。鼎盛時期家族達3000余口。明太祖朱元璋封它為“江南第一家”。
這是個禮儀傳承的大家庭。每天黎明聞鐘聲即起,鐘響4下,盥洗;8下,全體到祠堂聆聽訓誡,然后分男女集體進膳,接著各就所業:8歲以上男孩入家塾,16歲入大學;成年男子則從事稼穡、畜牧、園藝、運輸以及管理等等;婦女機杼紡織。晚間還碰頭商議次日生產。雍雍睦睦,耕讀傳家,秩序井然,生生不已。
江南第一家姓鄭,由當初一家繁衍成后來的一鎮,叫鄭宅鎮,在浙江省浦江縣境內。又因元代兩次被旌表為“孝義門”而有了鄭義門的別稱。3月底,本刊記者一行來到了鄭宅,探尋這座古鎮光輝的過往與今天的傳承。意外的是,我們恰巧在這里遇見了韓國、福建兩支鄭氏后裔前來認祖歸宗,并邂逅了盛大的祭祖儀式。
韓國鄭氏:飄洋過海來祭祖
一支來自韓國瑞山的62名鄭氏宗親引人注目。他們在祭祀的前一天準時趕到鄭義門。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只有十來歲。
浦江鄭氏,是如何與韓國鄭氏掛上關系的?
浦江“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會會長、浦江人學者鄭余歡告訴我們,故事要從2001年11月說起。當時河南滎陽舉行海內外鄭氏歷史文化研討會,恰好鄭余歡和韓國代表鄭厚永住同一個房間。閑聊中鄭余歡得知,鄭厚永的太公竟然是浦江鄭氏義門家譜中有記載的鄭沖應。之后又通過查閱各種資料,證實了韓國瑞山鄭氏與浦江“江南第一家”確屬同宗。
原來,南宋吏部侍郎鄭臣保在宋亡以后,拒絕元朝的封官,攜帶家眷從杭州劃小船遠走他鄉,在海上經過長時間的漂泊后,來到了高麗瑞山的看月島,并在當地定居。后來,鄭臣保的兒子鄭仁卿當上了高麗國的丞相。由浦江遷過去的鄭氏后代就這樣一代一代在韓國繁衍、壯大。至今瑞山一支已繁衍到18000余人。
2002年3月21日,在鄭厚永等人的帶領下,韓國瑞山大宗會派出了8人先遣隊,到浦江尋根問祖,雙方從此就開始保持密切的聯系。2004年,瑞山鄭氏第一次大規模組團來到浦江,在隔斷了682年后,終于正式在浦江找到了根。之后,他們每年都來浦江參加祭祖活動。
祭奠現場,年屆六旬的瑞山鄭氏宗親會會長鄭勝告訴我們,對于這次前來訪親祭祖,他心懷激動。在這個陌生的國度,在并不熟悉的人群中,他說:“我們的祖先是親兄弟,我們都是鄭氏的一員,我們就是一家人?!?/p>
韓國祭祀隊伍中年齡最高的是今年已經85歲的鄭元九老先生。他已經是第4次前來祭祖了。他每隔一年會來一次。他希望把自己對祖先的懷念傳導給下一代,他說將來自己不能來了,就讓后輩過來。
采訪中,記者還結識了一位專程從上海趕來的韓國領事館領事助理全先生。雖然不是鄭氏后裔,但他深深地被中韓眾人對祖先的敬意所感動。他說,在韓國,年紀稍長的人都喜歡尋根問祖,“因為這是繼承老祖宗優良傳統和高尚美德的最好方式,雖然現在也有不少年輕人對此興趣不大,但我相信,今后他們一定會被祖先的遺德所打動?!?/p>
陪同我們采訪的浦江縣外事辦公室張碧桃主任說,如今,生活在韓國的鄭氏后裔已達80萬之多,其中還不乏諸如總理鄭云燦、現代集團創始人鄭周永、國際足聯副主席鄭夢準等各界名人。瑞山一支的歸宗、連續幾年與浦江方面的往來,不僅是鄭氏一門積淀家族底蘊的契機,更是推動中韓民間文化友好往來的方式。
福建鄭氏:翻山越嶺的回歸
與韓國鄭氏不同的是,14名來自福建寧德鄭岐村的鄭氏宗親代表,是第一次前來浦江“歸宗”。
這一支鄭氏,又是怎樣翻山越嶺、背井離鄉。遷徙到遠在嶺南的寧德呢?
“江南第一家”宗親會暨文史研究會秘書長鄭秋義告訴我們,這還與中國歷史上最具懸疑的公案——建文帝出走有著莫大的關系。
鄭秋義說,當年建文帝出逃,曾經暫居浦江。在正月鬧龍燈時,建文帝為解煩惱出來觀燈,不小心被鄰里陳忠發現并告發。落魄皇帝倉促之中躲入一口枯井。井口的蜘蛛似乎通人性,迅速在井口結出蛛網,聞訊而來的官兵見了,誤以為井下無物,讓皇帝逃過一劫。此井也被后人命名為“建文井”。
之后,建文帝覺得浦江已不安全,打算繼續南奔。以“忠義”聞名的鄭氏八世祖鄭洽陪伴皇帝出逃,也不知所蹤。而鄭義門為避不測,在鄭氏宗譜中,也不再書入鄭洽之名。鄭氏原以八世義字二十六兄弟分號,凡在宗祠祭祖時敲鐘26下,再行祭禮,后因第二十六少弟隱其名,改敲二十五下。然而,鄭氏后裔心猶不甘,故在敲25下后,復敲半下,以示鄭洽隨帝出奔之意,這個傳統延續至今。
可喜的是,今天的鄭氏,終于又能喜悅地敲出26下鐘鳴了。
在距離浙江浦江鄭宅500多公里的福建寧德鄭岐村,鄭氏祠堂供奉著始祖鄭岐,老村還保留著5幢明代徽派建筑,在一些老宅的木柱上鐫刻著耐人尋味的“無益人言休著口,不干己事莫當頭”等對聯。幾乎每根柱子上都刻著類似于浦江鄭義門《鄭氏規范》的族規家訓。鄭岐村還有一個很奇怪的行酒令,叫“九世同居”,這也和其他村子的風俗不一樣,而且在福建沒有一個家族曾“九世同居”,只有浦江鄭宅吻合。
許許多多的蛛絲馬跡告訴人們,兩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鄭岐村有兩口清澈見底的明代古井,小的叫鄭家井,大的叫鄭宅井。無獨有偶,在左近濂坑村現存一口明代的古井,俗稱“安鄭井”。人們推測,鄭洽舉家到此處時更名鄭岐。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鄭洽巧妙地把“水之合”的“洽”字更名為“山之分”的“岐”。加之鄭家古宅還有類似“中議第”(忠義第)、“豹蔚南山”(保衛南山)等諧音堂名,似乎冥冥之中在昭示他的后人來此尋根。
2009年以來,鄭義門宗親會會長鄭隆喜等人,多次來到鄭岐村進行考察。打開了兩地鄭氏后裔來往的先河。多次的往來中,鄭氏后人又找到了寧德鄭氏與浦江鄭氏本為同宗的諸多強有力證據。今天,寧德鄭氏們終于帶著興奮的眼淚,與500年前親人們的手握到了一起。
同行與會參加鄭氏祭祖活動的福建蕉城區委常委、統戰部長楊良輝告訴我們另一個讓人振奮的消息:寧德鄭氏有不少在解放初期渡海去了臺灣,并在海峽那邊結婚生子,繁衍生息。福建方面已開始與臺灣鄭氏取得聯系,也許不久的將來,浦江將會出現韓國、福建、臺灣三地后裔們同來認祖歸宗的盛況。
天下鄭氏:久遠傳承的榮耀
采訪中,一幕情節深深感動了記者。
在鄭氏宗祠前的祭奠現場,當年宋濂親手栽下的4棵600多年的古柏下,來自當地浦江、韓國瑞山、杭州、寧德鄭岐村的4個宗親會代表,將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他們共同表示,這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的聚會,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將把老祖先的精神財產傳揚給子孫后代。
一邊,頭發已蒼白的韓國人鄭昌吉顯得格外激動,不停地用手中的DV拍下這里的一切。雖然語言不通,可他與鄭氏后人中輩分最大、年紀最長的鄭訓風溝通起來似乎沒有一絲障礙?!白DL命百歲,以后我還會來看您?!眱晌焕先诵α耍o緊擁抱在一起。
浦江鄭宅鎮黨委書記張再創告訴我們,當地村民對韓國和福建兩地親人表達了自己的熱情與友好。一大早,村民就敲鑼打鼓地擁到村口迎接了,與遠方的客人共敘宗里之情。同時,韓國和福建的不少宗親都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他們對故鄉的感情很深,對當地的旅游業與招商引資工作等方面將會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
韓國的鄭勝會長對張再創書記一連說了三遍“非常激動”。他高興地說:“白天想,晚上想,飄洋過??偹阋姷阶约旱母谀睦?。我希望中國越來越好,繁榮昌盛。我將自己的情放在這里,而把這里的情帶回去?!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