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暉
近年來,人大代表博客的建立,為代表履職提供了新的平臺。然而,許多代表博客猶如夜間曇花,眾聲喧嘩過后歸于沉寂,這背后留給我們諸多的思考。
代表博客:喧嘩過后的沉思
■周春暉
以往,多數人對“人民代表大會”的了解只限于電視畫面里宏大的會場、熱烈的掌聲和大同小異的發言,最后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閉幕。近年來,人大代表“高高在上”的形象已經發生變化,更多的普通人,通過網絡有了與人大代表溝通的機會。
據人民網2010年對全國人大代表的調查顯示,24.7%的受訪代表“每天上網”,35.1%的受訪代表“經常上網”,兩項合計達59.8%。也有4.1%的受訪代表“從不上網”。
在具體的網絡應用上,9.3%的受訪代表“每天使用電子郵件”,“經常使用”和“有時使用”的比例分別為43.3%和24.7%,三項合計達77.3%。40.2%的受訪代表“從不”使用即時通信軟件(如MSN、QQ等),“每天”使用和“經常”使用的比例為2.1%和9.3%。
茫茫網海,各色人等。代表博客的應運而生使得代表與網民在網絡的世界里“連上了線”。
2006年1月18日,浙江省人大代表張群英顯得異常興奮,因為她在全國首嘗“螃蟹”,開通了第一個代表博客,短短的兩天時間里博客點擊率已經達到974次。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博客成了許多人大代表競相追捧的寵兒,儼然成為他們履職的好助手。

“開了博客,促使我每天都能思考一些問題,形成文字,這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的博客設置了人大政協、經濟財稅、時政評論、湖北武漢等11個欄目。記者發現,葉青的博客自2006年3月6日誕生以來,已發表了1673篇文章,“基本做到平均每天一篇”,而評論更是達到了13056條。“窮二代與富二代”、“駐京辦”等社會熱議的時事話題中,有葉青的思考;行政成本、農村學校債務等各地“兩會”的關注焦點,葉青也通過博客記錄下來。
“這是真正來自底層的思考。字里行間,反映了一位武漢市民的真實情感和對政府工作的了解、配合。其實,真正的好想法在市民中間。”開博客以來,葉青幾乎每周都能收到市民來電、來信。對于葉青而言,互聯網如今日益深入其工作和生活,更成為他履行全國人大代表職責的有力助手。
作為資深網民的全國人大代表譚晶,在互聯網上擁有自己的博客和網站。在談到為什么要在各門戶網站開博客、并建立自己的網站時,譚晶說道:“我覺得這是一個和大家交流的平臺,一個和大家溝通的方式。因為平時非常忙,在網上有個地方記錄一些自己的經歷和心情,我覺得這很方便。同時,這也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大家可以給我留言,給我提一些意見和建議。”
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所長黃衛平認為:“網絡時代,為公眾參與政治、表達民意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平臺,個體的意見傳播渠道寬了,影響力更大了。有關方面應該注意的是,如何對這樣的民意表達加以規范化、組織化的引導。人大代表能主動在網上征求公眾意見,就為規范網絡民意、收集網絡民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探索,把民間的、分散的意見歸納在了一起。”

然而博客畢竟只是網絡時代的一個時尚“玩物”,許多代表博客猶如夜間曇花,眾聲喧嘩過后歸于沉寂。
作為全國養蜂業唯一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宋心仿在3年前曾“試水”博客,不過沒多久他就關博上岸了。說到原因,除了自己對博客的操作不太在行之外,一篇博客的短暫亮相,曾給他增添了一些憂慮。剛開博客那會兒,宋心仿無心之下發表的言論,沒想到不多久就收到很多網民的評論,擁護的占大部分,但也不乏過激的言辭,甚至還有不健康的內容。聯系到別人的博客言論常被斷章取義,造成個人工作生活不堪其擾,左思右想,宋心仿最終選擇了關閉。
宋心仿僅僅是代表博客從“喧囂”歸于平靜的一個縮影。事實上,許多人大代表博客也都早已名存實亡了。
記者調查發現,許多人大代表的博客往往和人代會“步調一致”,這邊一“休會”,那邊就“休博”。記者了解到,曾在某網站開博的一些人大代表,自建博之日起至今,不是只發表一篇博文就是“長期潛水”、銷聲匿跡。
記者曾做過一個小型問卷調查,被調查者均擁有碩士以上學歷,年齡在23—28歲之間。調查的內容是:你是否會考慮選擇網絡來向人大代表提出意見及建議?是否曾登錄過人大代表的博客?回答的情況是:80%以上的人選擇會考慮使用網絡向人大代表提出自己的意見及建議,有兩個人聽說過有人大代表開通博客的事情,但卻沒有人真正進入過人大代表開通的博客。這次調查說明,即便是較高素質人群對于利用網絡來與人大代表進行溝通也是比較陌生的。
代表博客“由熱轉冷”,背后的問題值得深思。
有人指出,博客的本來意思是一個私人空間,但是,當它被冠以“人大代表某某某”的名義開張之后,它就不再是一個私人空間,更大程度上,它是一個“利益場”和“炫舞臺”,這其中融進太多的利益、情感的因素。代表的作秀,網友的不理性,都會將代表博客生生扼殺在搖籃之中。
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張丙宣博士認為,網民并不是代表們的天然選民,他們不可能時時守在網上查看網友們的留言,因為網絡履職不能替代現實履職,他們開通網上博客只是常規手段的一個補充。一旦他們被套上作秀的的帽子,網民的不理性就會充斥整個博客空間。
“一些代表確實在博客中記錄很多日常工作,寫了不少感言,但是它們有時候就像導火索,突然就引發了群眾的議論與不滿。迫于現實壓力,他們只好選擇‘休博’。”張丙宣說。
在越來越多的人大代表以博客、電子郵箱以及向網民公開征求意見的形式積極與網民互動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大代表及專家學者對于網絡民意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

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認為:“網絡不一定能真正代表民意。現在有很多公關公司專門從事網絡炒作,制造虛假民意。”身為人大代表的經濟學家張兆安也指出,“大多數網民的意見”未必就是大多數人的意見。多數百姓受各種因素限制無法通過網絡表達意愿。政府應傾聽網絡民意,但也不能忽視“沉默的大多數”。
當然,盡管網絡民意頗受詬病,但認同的聲音也隨處可見。
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振鵬認為,“任何人發表的任何意見,也不一定能夠完全代表某個群體,但一部分人的意見也是應該重視的。”
吉首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張蘋英指出:“網絡增大了公民話語權和自由度,既是人民群眾反映意見的絕佳平臺,也是人大代表了解民情民意的方便渠道。”
代表與專家對于網絡民意觀點上的分歧,恰好說明了網絡民意的兩面性:一方面,網絡民意來自一線民眾,傳遞各階層的心聲;另一方面,網絡又是理性與情感交織的大熔爐,真假難辨。
據悉,中國網民總數雖高達4.2億,但分布嚴重不均,總人口中占最大比例的那些階層(如農民、工人等)在網民總數中更是少之又少,青少年成為我國網民的主力軍。但由于青少年群體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和社會經驗的缺乏,使網絡民意存在關注領域上的局限性、對策建議的不成熟性和表達方式的非理性等不足。網站的地域性、網民收入以及教育水平等的差異也帶來民意表達上的巨大差異。網絡的隱匿性,讓言論發表者無所顧忌,網民在網絡中無須承擔責任,往往帶有游戲心態,其合理性、公正性無法保證,存在著一種發泄情緒的心態。
如何讓網絡民意走向現實,能否在網民中也產生人大代表,洛陽市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2009年,在洛陽市人大換屆選舉中,網友“老牛”——張曉理成為“全國第一個網民人大代表”。客觀而言,單就選舉過程來看,張曉理的當選和網民身份沒有多少關系。然而,按照洛陽市委的精神,“要在農民工、網民等新興社群中注意選拔一批有參政議政能力的人士進入人大政協,并給了一定名額”,讓人們對網絡上的活躍者進入人大代表行列有了強烈的認定和更多的期待。
對此洛陽市市長郭洪昌很直率地說道:“當然,就現在我們這個城市發展的狀況來講,全部解決網民提出的所有要求、所有問題,還有很大差距,有一個過程,但起碼我們通過網絡了解了民情,聽取了廣大網民的意見,以及他們對未來洛陽發展的設想和思考,這對我們確確實實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我們把和網民的溝通作為聽民意、訪民情的非常重要的渠道。”
“網絡對人大的工作,產生的是良性影響。表面上看,可能會帶來一些壓力,但從長期看,無疑利大于弊。”關于網絡對人大工作的影響,葉青這樣評價。
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博士唐娟認為,“要堅持這樣的做法,還需要一些制度上的保障。對人大代表來說,經營好博客,他將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成本,增加額外的負擔。”
人大有關部門應該如何為代表博客“保駕護航”,民建山西省運城市委委員高永慶開出了“藥方”。
他強調,各級人大可以設立專門的《網上民聲》網絡平臺,建立如“建言獻策”、“民聲服務”、“問題辦法”和“友情留言”等欄目,為代表利用網絡資源提供方便;建立代表網絡聯系群眾的機制并形成制度;利用好為代表聯系群眾開設的專門平臺,每天都要有代表在網絡上與群眾見面,及時傾聽群眾的呼聲和意見。
“同時,人大代表要善于甄別、注重引導。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要去分析和判斷網友的哪些意見是合理訴求,哪些意見可能是一種苛求,哪些事情今天看起來有可能做不到但從長遠看還是有可能做到的。如果發現有不合理的意見,或者不和諧的聲音,作為代表也可以立刻做好解釋與引導工作,將矛盾盡量解決在萌芽階段。”高永慶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