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練 偉
目前,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人大如何善待、善用網絡,如何在網絡時代保持人大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各級人大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近些年來,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都紛紛“觸網”,在“拍磚”、“灌水”中不斷探索前行。
人大“觸網”
■實習生 練 偉

“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這段講話,旋即成為“官員對話網民”的經典語錄。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了4.2億,手機網民2.7億,高居世界首位。
吳邦國委員長曾表示:“人大最大的優勢是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人大最大的危險是脫離人民群眾。”如何善待、善用網絡,如何在網絡時代保持人大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各級人大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
網友豆豆:“世博期間政府搞了很多建設也拆除了不少違章建筑,力度大效果好,但是世博結束后城市建設和拆違的力度會保持嗎?還是閑置不管?”
網友“玻璃石”:“今年上海空氣質量格外好,是因為郊區秸稈都沒有焚燒,很多大樓都停工了,怎么能夠保持世博之后空氣質量依然好呢?”
…………
2010年9月10日中午,上海人大公眾網舉辦“人大網議日”活動,一位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兩名市人大代表就“如何建立世博后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這一話題與廣大網友在線互動交流。
據介紹,上海的“人大網議日”創辦于2005年3月25日,被上海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確立為2005年度重點工作之一。開始階段,每月舉辦一期活動,邀請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市人大代表擔任主要嘉賓,圍繞常委會年度工作重點和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通過網絡聊天系統與網友溝通。
2006年3月,“人大網議日”在運行一周年的經驗基礎上成功改版。一方面,修改完善了《“人大網議日”組織實施辦法》,確定了網議議題定期向全社會公開征集的制度,真正做到“百姓話題百姓議”;另一方面,網議活動改為每月舉辦兩期,分別是當月10日和25日中午(若遇雙休日,則提前或順延),每次網議時長為1小時。

“通過多年的運行,‘人大網議日’成功搭建了一條人大代表與市民之間互相溝通的‘快速通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云耕表示,“人大網議日”現已成為上海市廣大市民交流熱點問題、行使民主權利、參與管理地方國家事務的便捷渠道;成為展示人大風采的舞臺和宣傳人大制度的窗口;成為代表溝通選民的橋梁和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
“‘網議日’的特點在于‘議’,它是用網絡的語言、網民的視角、聊天議論的形式,與網民平等對話和交流。”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朱言文指出,自由、輕松、平等的互動氛圍,是“網議日”獲得群眾認可和好評的主要原因。
“‘人大網議日’的設立,體現了人大更加尊重民意,更加注重普通人的聲音。如果請幾個普通老百姓到會議室去討論,可能因為各種因素,他們有話不敢說,有話不想說,或者有話不會說,結果是程序走到了,但是真話卻不一定聽到。”網友“三加一”表示,“在網上就不一樣了,網民可以尖銳地批評政府部門的工作,可以很直率地向人大代表提問。我在網上看到那么尖銳的問題,確實讓人感到他們與網民是在用心對話。”
上海“人大網議日”自開通以來,廣受社會和媒體的關注。全國人大和其他各地人大也用自己的方式紛紛觸網、“冒泡”。
“當了人大常委會委員和財經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我只有一票的投票權,但是我更看重我在人大會議上的發言和投票能否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2009年8月26日下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全國人大財經委部分委員就“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問題與網民開展了對話。在被網友問及“到人大以后是不是覺得擔子輕了,工作少了,沒有什么權力了”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這樣回答。
毫無疑問的是,在網絡時代,通過網絡在線問答的形式與網民進行交流,體現了人大的溝通誠意,也拉近了網民與民意機關的距離。近年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圍繞立法和監督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有關人士與網民對話;貴陽舉辦“人大網議日”,著力網絡問政;重慶、廣東主打網上信訪、視頻接訪和手機信訪……各級人大在網絡這個大平臺上“大展拳腳”。
網的織成,有賴于線的組合。綜觀各地人大的做法,我們不難發現,人大觸網有兩大基本的舞臺:“后臺”和“前臺”。
據專家介紹,所謂“后臺”是指人大充分運用網絡技術、網絡平臺向社會公布信息、宣傳政策法規、征集民意并及時反饋等,如網上信箱、網上信訪、人大博客、人大常委會主任留言板等。例如,寧波市江東區人大代表“網上窗口”于2009年10月設立僅一個月,累計接待網民150余人,回應意見、建議180余條。
此外,人大與財政局實現聯網,力推實時在線財政預算監督,堪稱人大利用網絡優勢,借助“后臺”實施監督的經典舉措。
“今后,財政花出去的每一筆錢都將第一時間進入人大監督的視野。”2005年12月14日,汕頭市本級“實時在線財政預算監督系統”正式開通,市人大常委會與市財政局實現聯網,人大對政府花錢進行實時監督,打造“透明錢柜”,力推“陽光財政”。
“2月1日到3月3日,嘉興市白蟻防治所共支付財政支出15筆,計77483.59元。”2008年3月3日,嘉興市人大財經委建成“嘉興市人民代表大會財政預算執行在線監督系統”,使財政錢柜真正變成“玻璃錢柜”。
然而,“后臺式”觸網并非萬金油,不能包治百病,單向、僵硬的互動方式也容易失去“粉絲”。為此,人大紛紛探索“前臺式”的運作方式,努力營造一個雙向、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互動模式。“人大網議日”、視頻接訪、人大常委會委員在線會網友等形式的“前臺式”模式正贏得越來越多網友的支持,紛紛“頂帖”叫好。
“我上網一年來,已經在網上寫了兩百多篇文章。有的文章因為說到網友的心坎上,上帖兩天時間點擊率超過一萬次,確實讓人感到開心。但是,在跟帖的網友中,有人這樣對我說:‘你在這里說了,政府官員聽得到嗎?上網的都是你我這樣有話要說的人,但是說了也白搭。’”網友“三加一”認為,上海設立“人大網議日”,給網民一個和人大零距離接觸的機會,既可以讓老百姓的意見通過人大來影響政府決策,也是人大宣傳自己的一個好機會。
“網上提問是不是‘提了白提’,網上留言是不是“留了白留”,網上拍磚是不是‘拍了白拍’。”網友疑慮,人大“觸網”是華麗的“T臺走秀”還是“腳踏實干”?
據人民網的調查顯示,許多網友對網絡問政真正的效果存在疑問,只有15%的網友認為網絡問政的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50%的人不知道,35%的人認為不能得到解決。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等學者認為,不能對網絡寄予太高期望,“‘誰來問政?向誰問?是否可以問出結果?’如果不能回答這些問題,網絡只能成為走秀的T形臺。”
網友和專家的擔憂并非無的放矢。人大應該扮演何種角色,會不會成為政府的二級“衙門”,民意是否被采納,在線議題是否切合百姓利益,這些問題尚需實踐的檢驗。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有些人大工作還僅停留在形式上,鮮有實質性的突破。例如,監督議題網上征求意見,由于事先沒有廣泛宣傳,事后沒有及時反饋,導致收集來的建議數量不多、質量不高。有些代表雖然開設了博客,但只在人代會前才“偶爾露崢嶸”,大有作秀之嫌。立法項目以及法律草案征求群眾意見,盡管老百姓提了許多建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許多法律法規依然沒有在群眾高度關注的矛盾集中點上“切一刀”,依然在節骨眼上含糊其詞,以至于網民參與逐漸“由熱轉冷”,甚至乏人問津。
“領導同志親力親為做一件事情,實際上是倡導一種風氣,意義在于帶動領導更加注重通過網絡問政推進民主形式。”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回應網絡問政“作秀”質疑時的一番講話無疑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廣州博士科技創新研究會會長、“南方民間智庫”創始人之一彭澎亦表示,不要指望在網絡平臺上解決所有事情,大家都要有理性的認識、理性的互動,這樣才能建立和諧有序的互動平臺。
人大“觸網”要耐得住時間的檢驗還需練就一身“硬功夫”,重點在于定好位、選好題,走常態化之路。可喜的是,全國和地方人大在搭建網絡橋梁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上海“人大網議日”廣納民意的長效機制受到全國普遍好評和學習。例如,2007年9月,在上海開展的以“如何消除城市犬患”為議題的“人大網議日”活動中,網友們為出臺《上海市養犬管理辦法》建言獻策,場面熱烈。“辦理養犬證費用蠻高,辦理狗證的費用用在何方?”“每個養犬戶,收取一定的資金,成立犬患保險基金,任何人被狗咬傷,直接從保險基金中提取醫療費,不必因為醫療費不到位而錯失治療時機。”網民的聲音不絕于耳。
“剛開始,網民會有顧慮,不敢在‘人大網議日’活動中‘冒泡’,反映的意愿也不太強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有關人員表示,將“人大網議日”做成人大常委會的常態化的品牌工程,可以打破網友顧慮,提高網友的積極性,使他們勇于“拍磚”。
網言網語,是是非非,網絡可以說是理性與非理性相互摻雜的大熔爐。如何正確引導網絡輿情,使網絡民意真正做到貨真價實,人大還需有所作為。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有關同志表示:“人大機關應培植主流網絡媒體,同時培養一批網絡評論員,在各種論壇里面凡是涉及人大話題的,能發出主流聲音。人大在加強輿情動態的收集、加強網絡的引導上要有新措施,主導輿論導向,有效消除公眾非理性、情緒式帶來的消極后果。”
有專家表示,人大“觸網”能否更上新臺階,還需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即網絡民意從“聽”到“行”的跨越,從“注重民意”向“落實民意”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永青認為,讓網絡擺脫單純的“宣泄口”功能,成為為民排憂解難的有效途徑,糾正社會不公、監督政府過錯、保障群眾利益、消除不滿情緒、促進良善治理和社會穩定和諧,這無疑更有意義。
題圖:互聯網時代,人大如何善待、善用網絡,是各級人大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圖為2010年9月8日上午,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就道路交通安全執法中百姓關切的話題組織相關部門負責人、專家與網民進行對話。 蔡榮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