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這天,國內流傳最廣的一條微博是:浙江工業大學學生楊濟源見義勇為,被歹徒扎傷,于當天凌晨去世。他在網上最后的留言是 :“男人可以沒才,可以沒錢,但是不可以沒責任感。”在傳統媒體報道之前,這條消息已被網上熱議。
在微博上讀到這條消息,相信很多人都會醒悟,我們在去年年底前看到的所有那些過去一年的10大新聞、10大關鍵詞等等,幾乎都離不開互聯網的傳播,并因為互聯網的傳播而具有了非同以往的影響力。
有媒體把新的一年稱為“復雜的一年”,毫無疑問,這種復雜性因為像微博這樣的互聯網技術的變化,而將變得更加復雜。
誕生不過3年多,去年才被中國人所知曉的微博客,現在已成為眾多中國網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在北方大雪造成旅客滯留機場時,立刻就會有人通過微博客告訴你,機場附近哪家餐館最實惠。
過去10年,是互聯網泡沫破滅后新生的10年,也是互聯網與民眾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交織成網的10年。2001年,維基百科出現。2004年,社交網絡誕生。2006年,微博客始祖twitter創立……每一次變化,都意味著互聯網與社會有了更緊密的聯系。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2009年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中,由網絡爆料而引發公眾關注的有23件,約占全部事件的30%。網絡議題十分廣泛。互聯網已成為新聞輿論的獨立源頭。
有意思的是,中國的網絡生態表現出了明顯的中國特色。與西方網民多談論日常起居不同,中國網民強烈關注時事。網絡輿論對社會的沖擊也更大。這與中國所處發展階段和原有的溝通渠道過于單一,以及中國傳統媒體反應遲鈍等,都有一定關系。
比美國總人口還要多的中國網民在網上充分表達意見,無疑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互聯網給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參與途徑,也提高了他們的參與熱情。中國的公民社會得益于互聯網的成長。
中國的復雜性在網絡上也充分暴露出來。無序的狀態不可避免地帶來負面效應。據央視不久前披露,花5萬元找網絡黑社會掀起網上輿論風暴,甚至可左右法院判決。所謂的網絡口碑公司旗下,聚集了大量“水軍”、“網絡打手”。這幾乎成了一種新產業鏈。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10年,互聯網將怎樣改變世界、改變中國,就像沒有人預測到了過去10年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化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的技術進步,即便是微小的,也有可能催生出讓人始料未及的變化。
互聯網與中國人的未來生活將會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無論是對政府的管理與執政能力,還是對公民的責任感和道德準則,都意味著更高的要求。▲
環球時報20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