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宇,余 瑾,張先鋒
(合肥工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合肥 230009)
Pb36.32Sn58.68Bi5合金不可逆液-液結構轉變對耐腐蝕性能的影響
何宏宇,余 瑾,張先鋒
(合肥工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合肥 230009)
Pb36.32Sn58.68Bi5合金在液相線以上數百度溫度范圍內發生液-液結構轉變,而且具有不可逆性,液-液結構轉變后的Pb36.32Sn58.68Bi5合金在空氣中凝固時的組織明顯細化。通過電化學腐蝕試驗測得的極化曲線以及自腐蝕電位、極化電阻、自腐蝕電流等電化學參數,可以看出結構轉變后的試樣在酸、堿和鹽中的耐腐蝕性能增強。
Pb36.32Sn58.68Bi5合金;液-液結構轉變;耐腐蝕性
液態金屬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和現代材料加工廣泛的研究熱點[1],熔體過熱處理則是研究液態金屬與凝固行為和組織相關性的重要手段。熔體過熱處理指的是將熔融金屬液或合金液過熱到液相線以上某一溫度,保溫一段時間后采取某種方法使其凝固的技術。熔體過熱處理能在很大程度上細化合金組織,提高力學性能[2,4]。已經發現的液-液結構轉變對合金的凝固行為和凝固組織有什么影響,這是個牽扯到新的凝固技術原理和工藝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人類進一步認知液態物質結構與性質的自然本質,對科學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助于對凝固微觀機理的深入認識、凝固微觀結構及缺陷的有效控制,為研發新型合金材料、開拓及改進材料加工工藝方法提供科學依據。研究發現Pb36.32Sn58.68Bi5過熱到900~1050℃發生液-液結構轉變,并且該轉變具有不可逆性[5]。發生結構轉變的Pb36.32Sn58.68Bi5熔體凝固后,其成分均勻,組織細小。因此,本文通過對Pb36.32Sn58.68Bi5進行過熱處理使其發生液-液結構轉變,改變液態金屬熔體的結構,提高Pb36.32Sn58.68Bi5合金的耐腐蝕性。
取純度為99.99%的Pb、Sn和Bi按比例配制兩份各20g,置于剛玉坩堝內,分別標為1號樣和2號樣。為防止氧化和揮發,在試樣上澆入熔融的B2O3作覆蓋劑。將1號樣放進550℃的箱式電阻爐內保溫1小時取出空冷;將2號樣先放進1150℃的電阻爐內保溫半小時后,迅速轉移到550℃的電阻爐內再保溫半小時取出空冷。將結構轉變前后的Pb36.32Sn58.68Bi5合金切割成相同大小的塊狀試樣,工作面尺寸為5mm×4mm。試樣用乙醇清洗10min,去除表面的油污和顆粒,用電烙鐵把銅導線焊在試樣的一側端面,將與焊接導線端面的相對面作為工作面,非工作面以及連接試樣的銅導線裸露部分用502膠水涂封。工作面在金相砂紙上打磨后,在拋光機上拋光。在極化實驗中保證只有一個面參與反應。
電化學實驗采用三電極體系,參比電極為飽和甘汞電極(SCE),輔助電極為鉑。極化曲線采用動電位極化測量方法,掃描速度為10mV/s,電解質溶液分別為0.5mol/L H2SO4溶液、2mol/L NaOH溶液和3.5%NaCL溶液。溶液采用蒸餾水配制,所有實驗均在室溫下進行,溶液未經除氧處理。實驗前將試樣放入無水乙醇中超聲波清洗20min,在腐蝕性能測試之前先將試樣浸入電解質溶液30min以保持其穩定,極化曲線所測量的數據用OriginPro7.0軟件分析處理。最后得出的曲線見圖1、圖2和圖3所示。
上述的極化曲線圖對應的有關參數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表1 Pb36.32Sn58.68Bi5合金在0.5mol/L H2SO4溶液中的電化學腐蝕參數
表2 Pb36.32Sn58.68Bi5合金在2mol/L NaOH溶液中的電化學腐蝕參數
表3 Pb36.32Sn58.68Bi5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電化學腐蝕參數
在H2SO4溶液中,由于硫酸電離出大量的H+,H2O的電離平衡被打破而產生大量的OH-,電負性較高Pb作為陽極與OH-反應生成PbO,腐蝕產生的PbO可在腐蝕表面形成鈍化膜。從圖1和表1可以看出:結構轉變后的Pb Sn Bi合金在0.5mol/L H2SO4溶液中的腐蝕電位為-0.565V,較轉變前略有增加,但是極化電阻是轉變前的2倍,腐蝕電流是轉變前的1/2,隨著極化電阻的增加,工作面越難被腐蝕,耐腐蝕性越好;對比陽極極化曲線,結構轉變后試樣發生鈍化的時間明顯早于轉變前試樣,鈍化膜一旦形成,勢必會阻止腐蝕的繼續深入,腐蝕速度放慢,這說明轉變后的試樣腐蝕量要小于轉變前的試樣。因而,結構轉變后的Pb36.32Sn58.68Bi5合金在酸中表現出很好的耐腐蝕性。
由于NaOH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Pb與OH-反應生成PbO可以形成鈍化膜。從圖2和表2可以看出:結構轉變后的Pb36.32Sn58.68Bi5合金在2mol/L NaOH溶液中的腐蝕電位和轉變前的基本一致,而極化電阻是轉變前的10倍,腐蝕電流是轉變前的1/10,由于OH-的大量存在,盡管轉變前后極化電阻和腐蝕電流相差很大,還是不能形成長時間存在的鈍化膜,表現在陽極極化曲線上是出現很多鈍化峰,反復形成鈍化膜后反復破壞。轉變后試樣的極化曲線始終低于轉變前的,說明轉變后試樣每個時間點的腐蝕電流都要小于轉變前的,轉變后試樣的耐腐蝕性略好。
在NaCL溶液中,NaCL電離產生大量的CL-,Pb與CL-反應生成PbCL2形成鈍化膜。從圖3和表3可以看出:結構轉變前后Pb36.32Sn58.68Bi5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蝕電位差別不大,極化電阻是轉變前的2倍,腐蝕電流是轉變前的1/2。陽極極化曲線一開始出現2個極化峰,都是因為鈍化膜不夠致密而遭到破壞。腐蝕電流達到最大值后趨于穩定,這時的極化曲線呈一條水平線,結構轉變后試樣的腐蝕電流穩定一段時間后,又突然下降,這是因為腐蝕面又重新產生了鈍化膜,而結構轉變前的試樣則沒有出現這種現象。由此得出轉變后試樣的耐腐蝕性能增強。
(1)Pb36.32Sn58.68Bi5過熱到 900~1050℃發生液-液結構轉變,并且具有不可逆性。
(2)采用電化學腐蝕的方法測出極化曲線和相關參數。結果表明在H2SO4溶液中結構轉變后試樣鈍化膜的形成時間早于結構轉變前試樣;在NaOH溶液中結構轉變后試樣每個時間點的腐蝕電流都要小于結構轉變前的;在NaCL溶液中結構轉變后的試樣最后會生成鈍化膜,而結構轉變前的試樣則沒有。
(3)結構轉變后試樣在酸、堿和鹽中的耐腐蝕性能明顯好于結構轉變前的耐腐蝕性能。
[1]邊秀房,李輝,等.溫度對液態重金屬Pb結構變化的影響[J].無機化學學報,2000,16(01):47.
[2]耿浩然,馬家驥,王擁軍.高強度鑄造鋁合金的熔體過熱處理[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1994(04):73-77.
[3]ZU F Q,ZHU Z G,GUO L J,eta1.Observation of an anomalous discontinuous liquid-structure change with temperature[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2,89(12):1-3.
[4]ZU Fang-Qiu,YU Jin,XU Wei,ZHANG Yan,YANG Hui-Zhen.Reversibility ofTemperature-Induced Liquid Transition in Pb26Sn42Bi32 Melt:Experimental Evidence with Electrical Property[J].China Phys.Lett.,2008,25(4):1384-1387.
[5]徐煒.PbSnBi三元合金熔體溫度誘導液-液結構轉變行為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Effect of Irreversibility of Liquid-Liquid Structure Transition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Property of Pb36.32Sn58.68Bi5Alloy
HE HongYu,YU Jin,ZHANG XianFeng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Anhui China)
Liquid-liquid structural transition(LLST)was suggested to occur in Pb36.32Sn58.68Bi5alloys,within a certain range of several hundred degrees above the liquidus and the structural transition is irreversible,then the organization of irreversible LLST of Pb36.32Sn58.68Bi5alloy in the air during solidification refined.In view of the parameters measured by tests such as the corrosion potential,polarization resistance and corrosion current,after LLST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property of the samples in acid,alkali and salt has been enhanced.
Pb36.32Sn58.68Bi5alloy;Liquid-liquid structure transition;Corrosion resistance property
TG146.1+2;
A;
1006-9658(2010)02-4
2009-11-05
2009-149
何宏宇(1985-)男,碩士生,研究方向:新型材料制備及其液態成型原理與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