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1994年進行財稅改革,同時開始推行鑄鍛件等產品增值稅先征后返的政策。該項政策至今已實施了15年,共進行了6個輪次,最后一個輪次是從2006年到2008年。今后這個政策是否延續?是否會改變為其它方式?目前還未有定論。這里可以介紹幾個情況,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情況,國務院最近發布了《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其中關于“調整稅收優惠政策”一節中是如此表述的:“在對鑄件、鍛件、模具、數控機床產品增值稅實行先征后返的政策到期后,研究制定新的稅收扶持政策,調整政策適用范圍,引導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
第二個情況,國家工信部最近派出調查小組,對增值稅先征后返的執行情況到各地進行情況調研,6月初到了上海,去了上重、臨港等進行調研。但由于當時上海市經信委在接待方面未做好銜接,調查小組未能與上海的鑄、鍛、模具等行業協會進行直接的接觸與溝通。調查小組回北京后,又專門致函上海市府辦公廳,要求了解上海鑄、鍛、模具行業執行和享受優惠政策的情況。6月17日,市經信委裝備產業處召集鑄造、鍛造和模具行業協會開會,要求匯報行業享受優惠政策的總體情況。按照經信委的要求,協會整理上報了一份書面材料,內容包括五個方面:1)上海鑄造業目前概況和發展前景;2)上海鑄造行業享受先征后返優惠政策的歷史沿革;3)協會貫徹落實先征后返優惠政策的工作流程;4)先征后返優惠政策對上海鑄造業發展和進步的積極推動作用;5)幾點建議。
第三個情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研究室最近通過中國鑄造協會下發了一個關于《有利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財稅政策研究(鑄造部分)》課題調查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課題調查的目的就是研究“有利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財稅政策”,我們認為這完全與國務院《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關于要“研究制定新的稅收扶持政策”的表述相一致。
從以上三個情況分析,似乎可以得出以下兩點:
原來的“增值稅先征后返”政策到期后,很可能不再延續,但也不是就此結束。中央正在通過如工信部、中國工業機械聯合會、中國鑄造協會等相關部門和渠道進行情況調研,在此基礎上再由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新的優惠政策扶持重點將轉變,不是以前考量企業所有制形態、經營規模(產值),而是轉變為引導企業“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
如果以上分析是正確的,那么進一步,我們要關心的恐怕就是,什么樣的產品才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我們的理解是,所謂高技術,就是要在鑄件的生產工藝、質量穩定性、鑄件材料(是否新材料)、性能(理化性能、金相組織等)、尺寸精度要求、探傷要求(拍片、超探、磁粉探傷等)等這些方面體現出鑄件產品所包含的技術上的先進性。所謂高附加值,一個是指鑄件產品本身包含的高技術含量所帶來的高附加值,另一個是對鑄件的深加工,包括粗加工、精加工等所產生的高附加值。如果對這些概念明確了,并在我們行業內能取得統一,那么就可以有利于以后對新的優惠政策的操作和落實。 (摘自上海鑄造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