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乙煌 賴唯永 林 輝
閩西竹木根雕產業現狀及走向規模化生產的對策*
林乙煌 賴唯永 林 輝
龍巖學院
竹木根雕產業屬于高附加值產業類型,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能有效推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該文通過分析閩西農村竹木資源特色,研究當前竹木根雕產業結構和地方產業政策。針對閩西竹木根材資源特色開發存在的問題,提出推進其高附加值產業特色化規模化發展的對策。
根雕產業 現狀 對策 閩西
閩西位于中亞熱帶,屬于海洋性季風氣候,年日照時間1915.9 h,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大多數土壤有機質達4%以上,十分有利于竹木的生長,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竹木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盛產經濟竹木有綠竹、苦竹、石竹、大頭典竹、紅木、檀香、馬尾松等16屬89種,共有竹林面積16.73萬hm2,其中活立木蓄積量7249萬m3,活立竹數2.85億根[1]。山多林密,年深月久,形成了一個由多樹種組成的優質天然林區。老樹的根枝叉沉溪底常年被流水沖刷或暴露地面經風霜雨露侵蝕,形成各種詭異的自然形態。材質優良,具有天然花紋,清秀高雅,色澤美觀,富麗堂皇等特點。
閩西根雕藝術出現于宋末元初,歷史悠久,作品風格以古樸渾厚、飄逸典雅為主,形成精湛的加工技藝。充分利用樹木或竹子的根、樁、瘤、枯木為原料,以自生形態或畸變形態為審美取向,講究自然天成和人工技藝有機結合,早期作品大都局限于神像或神案上擺設的吉祥動物[1]。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根藝研究會的組織、指導下,連城縣成立了冠豸山根雕根雕協會,自此,根雕藝術作品先后到美國、歐洲、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覽,是根雕創作最為活躍的縣城,形成了“中國根雕看福建”的良好發展局勢。
根雕工藝業屬于連城縣重點扶持的“4+1”特色產業中的竹木加工業,現有加工企業近百家、從業人員6000多人,在連城縣文亨鄉形成了根雕工藝品一條街,年產值已達3億元,成為連城縣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經過多年的發展,閩西竹木根雕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具備產品種類齊全、市場網絡廣、加工技術熟練等有利條件,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影響了閩西特色的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截至2009年竹根根雕加工企業超過100家,行業年生產總值近3億,但80%以上處于“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加工方式主要以手工制作為主,產品綜合科技含量較低。“家庭作坊式”的分散經營和較小規模也使得無法消化數額較大的貿易訂單,先進的適用技術也無法更好地得到推廣。“作坊主”小富即安、缺乏長遠規劃的心態也限制了產品的進一步發展。產品銷售過程中缺乏統一行業運作標準,同類產品價格相差較大,不同級別產品缺乏統一的質量鑒定標準。“作坊主”無法在質量和售后服務上取勝,往往以低廉的價格招徠顧客,從而形成惡性競爭。行業未實現產業化,龍頭企業尚未形成,缺乏強有力的行業名牌的帶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和發展,原有的管理和生產經營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林業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需求,嚴重影響根雕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制約著連閩西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已成為根雕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的瓶頸,特別突出表現為熟練的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人才層次搭配不合理,年輕學徒相對較多。閩西熟練的根雕技術人員主要從泉州、閩清、莆田等地引進,缺乏本地技高層次、高學歷人才嚴重短缺術人才,造成人才流動量大;技術人員年齡結構趨向老年化,缺乏中青年技術人才,已出現明顯人才斷層現象。2009年全縣有專業技術人員6000多人,45歲以上的技術人員4692人,占78.2%;在從業人員中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技術人員8人,僅占0.133%。技術人員年齡結構的老年化,高學歷人才的缺乏,影響根雕加工技術的創新及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
跟材干燥是根雕產品加工的首要環節,目前因根藝原材料的加工技術引發的 “裂”、“霉”、“蛀”向來是竹根雕產品制作者面前的難題,影響根雕產業的發展。現廣泛采用的根藝原材料的干燥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2]:
2.3.1人工干燥法
“家庭作坊式”受廠房條件限制,為了使根材干燥適度,常采用火烤法、水煮法。水煮的時間大約8小時以上,而烘燒根材約12小時之后,翻動根材再烘,經過多次翻動和檢查,直到根材被烘烤均勻為止。因缺乏火烤法、水煮法的相關技術指標,根材厚度相對較大,干燥時間長,干燥過程中容易造成根材開裂、變色、炭化等問題(見圖1)。

圖1 根材在人工干燥時常見的開裂情況
端裂或僅限于木材的端面,或延伸至端部的一側或兩側,后者通常稱為劈裂。主要原因是由于木材順紋方向的導水性遠遠大于橫紋方向,當木材干燥時,水分從端面的蒸發要比從側面蒸發快得多。端部含水率低于中部,端部的收縮受中部木材的限制,因而在端部產生拉(伸張)應力,當拉應力超過木材的橫紋抗拉強度時,端面發生開裂。
表面裂紋通常都限于弦面,并且沿徑向發展。淺的表裂可以用刨光的方法除去,但深的表裂不但難看,而且會降低木材的強度,特別是抗剪強度。表裂也影響木材的油漆質量,具有表裂的木材油漆后,可以因氣候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裂紋張開和閉合,引起漆膜破裂。
2.3.2 自然干燥法
根材放置在露天、倉庫、溫室、地道、走廊、車棚等處,經過太陽曬、自然風干,在大氣中進行干燥。自然干燥法嚴重受天氣及環境影響,要防止雨淋和陽光直射,應放置到背陰通風處,且空氣流通不得過于劇烈。干燥時間較長,一般約在60天至180天,干燥過程中根材易出現裂紋和變形(見圖2)。

圖2 根材在自然風干時常見的開裂情況
根雕藝術是閩西富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品種,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省繼傳統“中國根雕看福建”之后的“閩西名雕”。為進一步提高根雕藝術創作水平,發展壯大根雕藝術創作水平,發展壯大根雕文化產業,現提出如下思考。
根雕產業要進一步發展,關鍵在于合理開發利用地方優勢,挖掘資源潛力。結合閩西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因地制宜地發揮本地資源優勢,設計好發展思路,立足特色,突出重點,加強創新,以開發“奇、巧、怪、絕”特色產品為重點[3],兼顧市場需求量大、技術熟練的產品。還要重視產品的精深加工,賦予產品特色的文化內涵。通過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制定根藝產品的質量標準,獲取國家環保品牌認證,促使產品上檔次、上品牌,增加企業的生產效益。根藝產品的精深加工首先要解決原材料的脫水、脫脂、防腐、防裂的技術難題,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公關,靠堅強的技術做產品質量的后盾,才能真正更好地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創作藝術精品,扶持和推動根雕藝術家多出精品,不斷提升連城根雕藝術水準和文化品味,提高保護藝術精品的意識。藝術精品是根雕藝術發展歷程的寶貴資源,必須切實加以保護,要將獲得國家級獎項的創作精品登記造冊,引導根雕藝術家珍視自己的創作成果,讓獲獎精品留存閩西。
(1)把根雕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和文化藝術類人才培養規劃,大力培育初級專業技術人才,重點培養中高級職稱的工藝美術師。”十二五”期間,凡被國務院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和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藝術家,分別給予獎勵。評上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的藝術家,給予相應的獎勵。鼓勵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與藝術苗子“結對帶徒”,成績顯著的,給予一定獎勵[4]。
(2)邀請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到連城開辦學術講座,同時要充分發揮現有大師的領軍作用。加強第二梯隊建設,鼓勵他們參加各類專業培訓、講座、交流、進修等活動,有效提高根雕人才藝術素養。將根雕藝術教育納入職業高中工藝美術專業教育課程,加快培養一批根雕事業發展的后備人才,促進根雕藝術教育理論傳承。
(3)加強新技術的引進,新工藝的開發利用,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地方高校+政策”的三贏合作模式。以高校的科技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保障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解決當前存在的技術更新難、技術人員短缺、加工設備落后等現狀;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地方產業政策,發揮它們在企業與高校、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另外,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培養根藝造型能手、科技示范戶、農村經濟人、專業合作組織的領辦人等四種農村適用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倡導從業人員持證上崗,造就一批具有現代技術水平的專業人才。
加強對“閩西根雕”這一區域品牌的宣傳推介,匯編、出版相關資料。精心組織策劃,加大媒體宣傳力度,不斷提高連城根雕的對外知名度和品牌認可度。有效利用互聯網平臺,以中國連城冠豸山根雕網為主陣地,豐富網頁內容,開設網上訂購業務,使互聯網成為根雕對外宣傳和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
竹木根雕作為閩西富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品種,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出龍頭企業,樹立出知名品牌,不斷進行藝術創新,適銷對路,切實提高根雕產品的科技含量,改變傳統規模小、資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的家庭作坊純手工加工的生產方式及不規范的市場運作,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市場化,從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獨立的品牌,才能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變為閩西的特色文化產業。
[1] 龍巖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地區志[M].連城: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汪傳龍.根雕制作技法[M].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 張良.漫談根雕藝術[J].藝術百家,1991,(4).
[4] 何國英.嵊州根雕的“根”深葉茂之路—對嵊州根雕發展的觀察與思考[J].今日浙江,2009,(15).
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JA0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