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
中國央行12日宣布自下周一起將存款準備金率上調0.5個百分點,凍結資金將超過2964億。政府出手之快,普遍超出了市場預期。有不少學者稱,這是政府在向外釋放實行退出政策的信號。不過在筆者看來,政府的行動早在調整樓市的各項政策中已經開始。
數據顯示,2010年第一個月信貸上升過快。央行調整準備金率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影響預期,即對目前的信貸增長過快以及經濟增長形勢給予一定引導。筆者認為這個措施出臺正是時機。去年GDP在8.5%,今年GDP估計在9%,CPI在去年11月份就已經轉正,今年CPI估計大致在3%左右。加上今年1月份的信貸情況,央行此次調整準備金率,是在對預期進行調整。
從今年的經濟形勢來看,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經濟,都基本上走出了這場金融危機。盡管如此,全球復蘇的道路仍比較艱辛。歐美等世界主要國家對于當前復蘇的形勢都非常謹慎。它們深怕會重演日本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覆轍,擔心被目前復蘇形勢誤導,而過早采取政策調整,最終導致整個復蘇的中斷。這個教訓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實在太大。目前整個世界范圍內對退出政策都采取謹慎的態度。因此很多學者認為,既然全球都如此謹慎,那么中國也該持有同樣審慎的退出策略。
但在筆者看來,中國的經濟走勢與歐美并不相同。這一輪金融危機,中國實際上最早做調整,也最早復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宏觀經濟今年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中國經濟會走向后危機時代,這將涉及危機時期政策的軟著陸問題。我個人的擔心是,如果我們的復蘇比歐美早6-9個月,那我們的軟著陸要早多久?如果我們跟歐美一起來實行軟著陸的政策,我們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可以清楚的是,如果我們軟著陸的過早,經濟的復蘇就有可能因為過早的退出政策而中斷。如果我們退出的過晚,那就有可能等我們要退的時候,發現經濟已經過熱了。因此,對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來講,如何掌握從危機時代向后危機時代過渡,將面臨很大挑戰。
2009年是中國經濟和貿易最困難的一年。但是由于政府及時出臺了一系列應對危機的策略,企業也采取了一系列轉危為“機”的各項努力,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初級產品進口的數量去年2月就是正增長了。沒有內需的拉動,怎么可能有進口產品的正增長。而當前的國內情況是,房價已經漲幅過高,是時候采取措施加以應對了。通脹是個預期,一旦發生,短期難以抵擋,到發生的時候再調整,代價會很高。
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還只是政府軟著陸所采取的一個手段,稍后包括信貸和加息等措施預計也將會排上日程。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政府其他層面的調整。包括財稅的、貨幣的和投資等方面的措施。▲(作者是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
環球時報20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