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農民工培訓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課題組
進入新世紀,為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推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特別是為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企業用工逐步由勞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的需要,國家在弱化戶籍制度壁壘、廢除限制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政策、為農民工融入城市開辟通道的同時,開始重視農民工培訓工作。從此,大規模的農民工培訓工作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
安徽是農業和人口大省,也是農民工輸出大省,全省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工每年穩定在1200萬人左右。我省十分重視農民工培訓工作,將其作為就業和農民工工作的重點內容,擺到突出位置。近年來,各級財政安排了大量資金專項用于農民工培訓補貼,2004~2009年,共安排農民工培訓資金8.45億元,為開展農民工培訓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礎,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開展。
我省農民工培訓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農業部門牽頭組織實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陽光工程從2004年開始實施,側重點是通過培訓引導農民向農業綜合開發、農村服務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轉移,實現就近就地轉產轉崗就業;同時對擬轉移到城鎮二、三產業就業的人員進行技能培訓。二是勞動保障部門牽頭組織實施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從2006年開始,主要是針對進城求職的農村勞動者和擬轉移到城鎮非農業就業的農村勞動者進行的職業技能培訓。

此外,扶貧部門組織實施了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雨露計劃”。有關部門及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群眾團體也自行組織或協助相關部門開展培訓。
第一,政策設計存在一定缺陷。
一是政出多門。目前人社、農業、扶貧等部門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都在舉辦以農民工為對象的各類培訓,但由于沒有一個權威的組織協調機構,對培訓對象、培訓內容、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部門之間缺少必要的協調和溝通,造成各部門封閉運作,導致培訓資源分散,各類培訓機構師資力量、實訓設備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是組織方式欠科學。目前的培訓沒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包攬過多,在培訓專業、培訓時間、培訓形式等方面都沒有很好地考慮農民工實際,農民工參加培訓的主動性不強。
三是培訓補貼補償機制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培訓補償標準偏低,補貼范圍偏窄,使用效益不高,培訓補貼撥付方式標準不一致。
第二,培訓體系基礎薄弱。
目前,承擔農民工培訓的機構主要有職業中學、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民辦培訓機構和相關部門的培訓中心等,全省農民工培訓定點機構雖有900多家,但良莠不齊,難以適應培訓需求。
第三,培訓成效不顯著。
主要體現在:一是針對性不強。沒有很好地瞄準市場需求開設專業,致使培訓后的農民工難以及時就業,培訓與促進就業相脫節;二是培訓質量不高。
總結前幾年的經驗教訓,著眼于安徽的經濟社會發展,為更好地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應在以下幾方面予以加強和突破。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
1、建立統一的協調機構。民工培訓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省應當建立政府領導牽頭總負責,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歸口管理,財政部門統籌管理使用各部門的補貼資金,農業、扶貧等部門積極配合,群團組織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對農民工培訓機構的認定、組織實施、成果鑒定作出統一規劃,合理分工,科學調度,協調跨區域合作。
2、改變農民工培訓的組織推動方式。改變目前農民工培訓工作任務驅動型的推動方式,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部門的職業介紹機構,或委托勞務公司,以勞務派遣的方式把農民工組織起來。
3、建農民工培訓網絡。構建統一的農民工培訓網絡,省級統籌制定農民工培訓規劃、調撥資金使用、規劃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建設、進行培訓成效和培訓資金使用監管;市級負責目標建設、考核認證、中高級(提升)培訓、市級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建設、指導縣級農民工培訓工作;縣級負責組織實施、初級培訓、縣級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建設;鄉村級負責宣傳、動員、組織生源和有關服務工作。同時,建立全省統一聯網的農民工培訓補貼信息系統,各部門在統一系統平臺上對農民工培訓進行實名制管理。
第二,完善統籌協調機制,整合培訓資源。
完善農民工培訓制度,整合培訓資源,統籌培訓政策,通過激勵政策,鼓勵各級、各類培訓機構積極參與農民工培訓,形成社會力量培訓、有關部門組織實施、廣大農民工自愿參加的培訓格局。目前情況下,按照“二個統一,三個不交叉”的思路,整合培訓資源,理順管理體制,加強統籌協調。即統一使用培訓資金、統一制定相關標準,培訓機構不交叉、培訓內容不交叉、培訓對象不交叉。
第三,加強培訓基礎建設,提升培訓能力。
1、以職業院校為主體,建立培訓新體制。農民工培訓實際上是國民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在農民工培訓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建立起引導、組織、服務于農民工培訓的新機制。
2、提高培訓機構準入標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實施,參照不同行業的需求,制定出嚴格的農民工培訓機構準入標準,從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實訓條件、就業指導服務方面提出嚴格要求,優勝劣汰,從政策上支持一些具有良好辦學成效的培訓機構做大做強。
3、加強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建設。從促進農民工就業向培養工業化進程所需要的技能型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方向發展著眼,依托政府舉辦的技工學校等職業院校,通過加大投入,在各個市建立1—2個設施較為完善、功能較為完備的市級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在有條件的縣建立縣級公共職業訓練基地,提高公共職業訓練的服務質量和水平。
4、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引導校企聯合、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等多種方式加強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實訓設施建設。
第四,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我省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首先,人際情緒管理受到社會標準和期待等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在人際情緒管理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相比個體主義文化,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們更多地關注他人的情緒,但是自己遇到情緒問題時,尋求外部支持的意愿卻很小[23].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開展跨文化研究,以增進對人際情緒管理的理解.
1、針對不同群體,實施分類培訓。
(1)對擬轉移到城鎮非農產業就業的農村勞動者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2)圍繞縣域經濟發展,依托培訓中心、職業中學等培訓機構開展實用技能培訓以及農產品加工、農機農技服務等方面的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3)對初、高中畢業后未能升入高一級學校就學的農民子女,由職業院校、技工院校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
(4)鼓勵和支持企業對在崗農民工進行技能提升培訓,使企業培訓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
2、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開展培訓。圍繞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重點加強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六大產業用工的培訓;圍繞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重點開展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專門培訓;圍繞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縣發展戰略,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的培訓。
第五,落實相關政策,提高培訓效果。
2、完善培訓補貼制度。建立統一的培訓資金財政專戶,對各類培訓資金實行財政專戶管理,統一使用培訓資金,充分發揮培訓補貼資金的效益。
第六,關注農民工群體的變化,改進農民工培訓方式。
1、由勞務輸出型培訓向人力資源開發轉變。充分發揮新生代民工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知識面較寬、眼界開闊、思想活躍的優勢,大力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建設人力資源強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2、由短期培訓向中長期培訓轉變。要有計劃地逐步把1~3個月的短期培訓延長到6~12個月的中長期培訓,讓參訓農民工真正掌握一門單項職業技能或具備初級技工甚至中級技工的水平,以拓寬他們的就業面,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
3、由社會培訓向院校系統培訓轉變。為培養造就高素質的產業大軍,要把農民工培訓真正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讓新成長勞動力在職業技術學院(學校)接受系統正規的職業教育,使中高等職業院校成為培訓農民工的主體,把培訓和就業銜接起來,促進實現統籌城鄉就業
4、由職業培訓向創新、創業培訓轉變。
5、由重點培養老一代農民工向培養新生代農民工轉變。
(課題顧問:吳天宏
課題組長:朱艾勇 張大明
課題組成員:孔令剛林曉明解亞平范申平蘇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