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我們將進入一個怎樣的2011?
■張立群

2010-2011年,既是兩個五年規劃的銜接過渡期,也是經濟增長由政府推動改為市場推動的重要轉換期,經濟形勢空前復雜,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很多。
那么,我們將以怎樣的姿態進入2011年?將進入一個怎么樣的2011年?
從總體上來分析,2010年經濟運行正在向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總體平穩增長,價格漲幅較低,出現了較高增長與較低物價上漲并存的態勢,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問題、房價上漲過快問題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基礎尚未穩定建立。
2010年前三季度全國GDP增長10.6%,比上年加快1.5個百分點。從二季度開始經濟增長出現回調,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長率會繼續回調,但仍將保持在8%以上,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可以達到10%左右。總體看,盡管出現回落態勢,但經濟增長仍保持著較高速度。
分析增長背后的力量,可以看出經濟增長的需求基礎已基本由市場主導。從全國投資資金來源來看,1-10月份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長11.8%,國內貸款增長22.7%,自籌資金增長30.1%,利用外資增長3.3%。從投資項目劃分看,中央項目投資14845億元,同比增長10.0%;地方項目投資172711億元,增長25.9%。房地產開發投資38070億元,增長36.5%。
把這些變化與2009年同期比較,可以發現投資增長已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推動轉向市場推動。由于消費主要是居民家庭自主性的活動,因此內需(國內投資與消費)已經從政府力量推動轉為市場力量推動。
由于經濟增長的需求基礎基本由市場主導,企業效益出現好轉。1-10月份,全國24個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8380億元,同比增長51.6%。
不過,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基礎尚未穩固建立。這首先表現在投資增速趨降,持續較快增長基礎不穩。如果考慮到價格因素,2010年前三季度投資實際增長率降低在10個百分點以上。企業的投資意愿和能力均顯不足。其中房地產企業投資潛伏回落風險。非房地產企業面對比較普遍的產能過剩、市場需求前景不確定、以及融資難、行業準入管理等因素制約,投資活動均不夠活躍。
此外,出口增長率也開始明顯回落。9月份和10月份我國出口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4.7%和24%,增幅較8月份降低了近10個百分點,考慮上年基數變化,國際貿易形勢變化等因素,預計這一態勢還會持續。出口的高增長態勢將發生明顯改變。
綜合上述情況,支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需求基礎總體看還不穩固,內需增長(主要是投資增長)存在下降趨勢,市場投資還沒有全面恢復,房地產投資存在較大下滑風險;出口高增長難以為繼。在需求因素影響下,未來經濟增速可能繼續降低。
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總體完成了由政府向市場的轉變,但內需、外需結構的調整尚未完成,內需可持續增長的基礎還不穩固,外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經濟穩定可持續增長的基礎還不扎實。由于2011年出口增速會有較大回落,可能導致經濟增速下降。
從需求角度分析,2009年內需(國內消費加投資)對GDP增長率的貢獻為12.8個百分點,外需的貢獻為-3.7個百分點。這表明2009年GDP增長率達到9.1%,完全基于內需的強勁拉動。2010年預計GDP增長率將達到10%左右,消費現價增長率18%左右,投資現價增長率23%左右,出口增長率28%左右。按此測算,內需對GDP增長率的貢獻為7.5個百分點左右,外需貢獻為2.5個百分點左右。
比較2009和2010年,外需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變化了6個多百分點,我國經濟增長已由全部依靠內需增量轉變為既依靠內需增量、也依靠外需增量。
但2011年我國出口增幅可能降至10%左右。這是因為,首先2010年出口高增長是恢復性的,不具備可持續性。
2010年出口預計較2009年增長28%左右,出口總額預計將達到15380億美元左右,但較2008年僅增長9.2%。因為2009年出口總額由2008年的14307億美元減少為12017億美元,基數變化很大。由于2010年出口規模已經很大,占全球出口額的比重已接近10%,考慮基數大、出口潛力已有比較充分釋放等因素,預計2011年出口增幅將明顯下降,以2008年為基數的出口增幅(9.2%)很可能成為中長期出口增長的平均水平。
此外,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存在較大下行可能。2010年發達國家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預計2011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走低;歐洲經濟復蘇基礎不穩,主權債務引發的歐元國家危機尚未渡過;日元匯率大幅升值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大,預計美國經濟走低后,歐洲及日本經濟也會出現下行變化。
綜合以上分析,受基數大和發達國家經濟走低、國際貿易低增長等因素影響,預計2011年我國外貿出口增速將由2010年的28%左右下降到10%左右。
雖然,內需增量已在我國經濟中顯現威力,但2011年市場支持的內需增長水平仍會偏低,而且不夠穩定。
根據前面預測數據,考慮價格因素,2010年投資可比價增長率將降低10個百分點以上,消費可比價增長率降低1.5個百分點左右,內需對GDP增長率的貢獻由2009年的12.8個百分點降低到7.5個百分點左右,下降幅度很大。與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要求比較,目前的內需增速偏低。
此外,2011年投資增幅可能繼續有所降低。首先政府投資規模預計將進一步減小。雖然2010年政府投資增量明顯減弱,但中央政府投資仍在20000億元左右,地方政府在建項目投資也有較大規模。從項目建設周期看,2009年開工的大量項目,施工高潮主要在2010年。這些因素使2010年政府投資仍然保持了較大規模。2011年已基本沒有“一攬子”計劃安排的投資,盡管“十二五”規劃將安排較多投資項目,但其施工高潮主要表現在2012年及以后,因此政府投資規模將繼續減小。
市場投資基礎也尚不穩定,有可能出現下降。占全部投資四分之一左右的房地產投資,受房地產市場調控以及資金鏈收緊等因素影響,潛伏著下滑的危險,增速預計將低于2010年;重化工業投資受產能過剩和節能減排政策控制的影響較大,增長空間較小,企業對實體經濟投資總體比較謹慎。
綜合這些情況,預計2011年投資增幅將繼續下降,由2010年23%左右的增幅降低到17-20%的增幅。并且2011年消費增幅將略有降低。
2010年就業形勢較好,預計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多,對消費將形成積極支持。但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對消費的影響需要注意。目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與住、行改善相關的消費占比超過40%,消費結構升級對消費增長具有主導作用。2010年對房地產需求進行了密集調控,對居民購房需求有一定影響;汽車市場2009-2010年保持了持續高增長,潛力釋放較多;汽車購置稅、家電下鄉等刺激消費政策措施的增量效果在逐步減弱。
綜合這些情況,2011年住、行主導的消費結構升級活動速率可能小幅減弱,消費實際增長率預計由2010年的15.5%左右降低到15%左右。
從三大需求預測,2011年GDP增長率有低于8%的可能,較2010年降低2個多百分點。若采取相應政策措施,基于我國強大的發展潛力,GDP增長率可能回升到9%左右。在需求平穩增長格局下,預計CPI漲幅不會高于3%。

應繼續著力擴大內需,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增強企業投資意愿和能力,努力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應適時適度地推動宏觀經濟政策由危機應對型向常規型轉換,為經濟發展提供連續穩定的政策環境。
盡管2010年經濟形勢持續向好,但尚未進入新一輪可持續增長軌道,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迎接更為嚴峻的挑戰,保證“十二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
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著力呢?
首先,從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關鍵措施之一,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不宜持久。同時,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具有明顯的擴張傾向,在應對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保持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恢復利率、匯率等重要市場參數的調節功能則有不利影響。
隨著市場力量不斷增強,應進一步控制政府直接投資的規模,推進財政政策由“積極”向“穩健”轉變。同時,根據企業投資和市場需求恢復情況,以及貨幣金融環境變化,積極穩妥地將貨幣政策由“適度寬松”過渡到“穩健”。
基于國內企業投資增長和外貿出口增幅存在一定的下降可能,需要在財政政策方面繼續保持較大回旋余地。2011年財政預算支出應預留必要的擴大空間,為應對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不確定變化做好準備。從進一步鼓勵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出發,結構性的減稅政策應繼續保持一段時間,并應與稅收體制改革配合,創造更有利于市場主體發展的稅收環境。
其次,應著力提高經濟增速趨穩條件下改善就業的能力。
與“十一五”比較,預計“十二五”年均經濟增長率將降低兩個百分點左右。既由于外貿出口將由高增長期轉入平穩增長期,也由于國內經濟結構變化的力度有所減弱。這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也對穩定就業提出了挑戰。如果就業形勢因此出現惡化,就可能形成推高經濟增長率的倒逼機制,出現兩難選擇。
所以應該著眼中長期,著力增強經濟平穩增長條件下改善就業的能力。要認真落實和進一步完善發展服務業、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建設,提高政府在就業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
最后,應加快推進相關領域的改革。例如,按照事權與財力相匹配的原則,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財稅關系,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擴大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覆蓋范圍,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步伐。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特點的變化,調整和完善各地方的稅收政策,促進區域經濟格局合理調整。
還有,就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貸款、股權投資、存款保險等方面的制度規則,在審慎監管、有效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加快發展各類中小銀行、中小金融機構,拓寬民間投融資渠道。進一步改革完善利率、匯率形成機制,提高金融杠桿的調節功能。
加快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認真執行勞動合同法,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有效提高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進一步調整政府支出結構,將政府支出重點更多地轉移到向全體公民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上來;對國有壟斷資源取得的收入,要通過再分配的方式,更多地向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轉移。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