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飛 雷 磊 吳興春 潘煌南
(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610031,成都∥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
近年來,成都市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為避免城市“攤大餅式”的無序蔓延,成都市應遵從通道走廊式的形態進行發展。為支撐城市形態的發展,成都市已形成了較為發達的城市道路網和區域公路網,并逐漸形成了多個方向的對外交通運輸通道。通道內通常包括了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多條路徑,共同承擔密集的客貨流運輸。但隨著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穩步實施,迫切需要有城鄉統籌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支持,因此成都市開始進行了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規劃建設工作。然而,軌道交通項目具有一次性投資大、運營費用高、社會效益好而自身經濟效益差等特點,一旦建成后運營效果不佳將會帶來巨額虧損。因此,遵從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應對成都市對外通道上配置軌道交通系統的合理性進行充分論證。
原來的軌道交通規劃一般都需要對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的必要性進行研究和分析。但筆者認為,除了論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必要性外,還應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可行性和不可代替性進行充分的論證和分析,應由必要性、可行性和不可代替性共同構成軌道交通建設的合理性。因此,“合理性”的內涵有三大支柱——必要性、可行性、不可代替性。
交通規劃中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一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應從以下三方面來論證其建設的合理性:
1)從需求分析方面論證必要性。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等相關規劃,分析城市交通現狀問題和原因以及城市發展對交通的需求,以明確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城市交通重要方式對滿足交通需求的作用。
2)從工程、用地、設備、投融資條件等論證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在工程設計與施工、項目用地保障、機電設備方案選擇以及項目投融資方案對資金籌措的支持等方面的條件是否具備。
3)從各種替代方案中論證不可代替性。將城市軌道交通與常規道路公交、快速道路公交等其它交通手段進行比較,研究具體項目中這些替代方案能否代替軌道交通的作用。
其中合理性的核心是“必要性”。需求是一個動態的概念。2020年前不必要建設城市軌道交通不等于遠景規劃中也不必要建設軌道交通。另外,TOD(交通引導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預期的需求,若嚴重地背離需求甚至不顧需求,就不是科學的態度,只會誤導決策者。基于需求分析的“必要性”是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合理性中的核心部分。在近期建設規劃中,“必要性”和“緊迫性”則共同構成了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立項的基礎。
目前,成都市已形成了多個方向的對外交通運輸通道,但多以高速公路、快速路等為主,在交通系統配置方面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缺少遠程高速交通系統。成都市對外旅客運輸快速網絡還未形成,缺少遠程高速系統。成都市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之間尚未形成順暢連通的綜合運輸大通道,與西北和亞歐大陸橋連接鐵路的能力也明顯不足。現有鐵路線除寶成線南段是復線,其它都是單線。其線路輸送能力小,運行速度慢。目前,進出四川省的鐵路能力利用率基本都在90%以上,缺少應有的機動性,需求滿足度低,服務質量差;進出四川省的運輸緊張局面依然還很嚴峻,尤其是運輸緊張季節和節假日,運力更是難以滿足需求。因此,成都市急需加強遠程高速系統的建設。
2)缺少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統。從目前情況看,成都市域范圍內還缺少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統。中心城與外圍組團間的旅客運輸較為零散,缺少整合,因此降低了運輸效率,并且未能發揮公共交通對城市發展形態的引導作用。
3)通道內各道路路徑的功能(性質、區位結構)尚待整合。成都市許多對外通道內同時存在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多條道路路徑。這些道路功能重復的情況較為嚴重。成都市中心城至外圍組團通道內的道路既可按性質分工,也可按服務范圍分工。應對通道內道路路徑的功能進行整合,以避免道路資源的浪費。
4)各路徑與市區(市鎮)網絡的銜接不盡合理,有些相關節點尚需改善。成都市某些對外通道內的道路與市區道路網絡或組團道路網絡的銜接不盡合理,某些銜接點處對外道路與市區道路的通行能力不匹配,容易造成進出城車流擁堵,因此有些相關節點尚需改善。
5)收費路與不收費路并行,使用不均衡現象亟待解決。當前成都市對外通道內收費路與不收費路并行的情況較為常見,如成溫邛通道內的成溫邛高速公路是收費路,光華大道是不收費路。這導致了成都至溫江的大部分車流都選擇使用光華大道,因此光華大道的交通量比成溫邛高速公路高出許多,使用不均衡的現象較為突出。
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的形態與城市的結構關系很大。對單中心的城市來說,軌道交通線網的形態是通道式的,而多中心的城市其軌道交通線網的形態就可能是網狀的。根據《成都市城鄉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成都市未來將以走廊式的形態發展,因此成都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是分布在走廊上的,即其形態是通道式的。為了支撐城市沿交通走廊發展,成都市對外交通運輸通道應具備的主要條件有:
1)滿足需求。對外通道上的交通需求可分為“遠程廣域”和“市域”兩個層次,每個層次又有“數量”和“質量”兩種需求。成都市對外交通運輸通道在“遠程廣域”層面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需求;在“市域”層面的數量可以滿足需求,且有一定冗余,但質量不高。
2)合理的交通系統結構。對外交通運輸通道是由配置在該通道內的多種運輸方式的多條路徑所組成的。通道內交通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交通系統結構的多元化。通道內既應有長途(接廣域網的遠程高速)運輸方式,也應有短途(如近郊、遠郊)運輸方式;既應有大容量的公共交通,也應有分散的個體交通。合理的交通系統結構,才能充分發揮交通系統的效率和效能。
3)完備的交通網絡結構。通道上的網絡結構是指區域通道與廣域大通道的關系,城市對外通道與市區(市鎮)交通網絡的關系,通道內各路徑之間的關系。完備的交通網絡結構要求這些關系處理得當,銜接緊密,互不干擾。
結合成都市對外通道上交通系統配置存在的問題,在對外交通運輸通道上配置通道式軌道交通系統是合理的。其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隨著區域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各種交往必然更加頻繁。城市空間沿對外通道向外圍組團擴展,以及中心城市對外輻射功能的加強,必然產生新的交通需求。
1)高速鐵路系統以其高速、舒適、安全、節省不可再生能源、利于生態環境等優勢,在遠程和城際通道上是不可代替的。成都對外遠程通道北、東方向上亟需高速鐵路系統。
2)要提前關注“通勤”客流。中心城區的居住區外移,必然引起方向性很強的“通勤”客流。根據成都市的具體情況,近期的“通勤”出行是中心城邊緣向核心區及城南副中心的出行。“通勤”出行具有時段集中、方向性強、流量大、要求高度準時等特點,所以需要大容量、快速、準時的軌道交通為之服務。同時,還應關注和研究若干年后成都市“第二圈層”向中心區的“通勤”客流是否會出現,這些都屬于城市軌道交通的服務范圍。
成都市地處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中心城周圍被大量的耕地、良田所包圍,農業發達,生態敏感度高。成都市城市規模擴張很快,城市的飛速發展與土地資源的寶貴是矛盾的。未來成都市將以高密度、集約化的模式發展,成都市域遠景聚集的人口規模可能達到2 300萬左右。
如此高的人口密度和土地的集約化利用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出行如何解決。高強度的土地開發會帶來人口和崗位的高度集中,這種形式下的交通出行單靠道路交通已不可能解決。城市軌道交通的交通效果在高強度利用土地背景下所產生的交通需求優勢十分明顯,所以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是成都市集約化、高強度利用土地資源的先決條件。
目前成都市的機動車保有量持續猛增,已遠遠超過城市道路的發展速度,城市道路網已不堪重負,由此帶來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諸多問題。另外,能源消耗因行車速度的下降而增加,更加重了對環境的污染。
城市軌道交通作為一種“綠色大容量交通”,以電力為動力,基本上不存在空氣污染問題,具備能耗低、污染少等突出優勢,有利于成都市建成發達的生態經濟、優美的生態環境、宜人的生態人居、繁榮的生態文化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節約型社會。
成都市對外通道上的交通系統配置情況如表1所示。表2則顯示了成都市對外通道上交通系統配置與需求特征的對應情況。從表2中可以看出,成都市對外通道上交通系統配置與需求不匹配,所以需要整合,而薄弱環節正是軌道交通,并且需求最為急迫的是遠程高速鐵路和城際高速鐵路。對于市域范圍內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宏觀分析只能指明發展方向,不能代替具體項目的決策。不能因為成都市交通系統的薄弱環節是軌道交通,就認為在每個通道上規劃建設軌道交通都是合理的,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每個通道上規劃建設軌道交通時都必須深入進行合理性論證。

表1 成都市對外通道上的交通系統配置

表2 成都市對外通道上交通系統配置與需求特征的對應情況
成都市北方向對外通道是作為成都市至西安、北京等大城市的主要出川通道,在各方向的對外通道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現以成都北通道為例進行對外通道配置軌道交通系統的合理性論證。
北通道現有的交通系統配置中,鐵路有寶成鐵路,公路主要有成綿高速、成彭高速、川陜國道等。通道內還規劃了成綿樂城際鐵路(見圖1),其線路起于成都,向北經德陽至綿陽,向南經眉山市至峨眉山市和樂山市,全長約320 km,最高運行速度可達250 km/h。
從川西平原城市群的層面來看,由于干線公路的能力尚有一定富余,城市群內城際間的客貨運輸需求基本可以滿足;但由于目前旅客運輸缺少整合,運輸效率較低,整體情況可謂數量有余、質量不足。因此,從能源、環保、投融資承受能力、建設難度等方面考慮,近期可通過成綿樂城際鐵路開行城際列車以提高川西平原城市群內城際旅客運輸的質量。另一方面,由于寶成鐵路陽平關以北仍為單線,受其能力限制,目前北通道還不能滿足川西平原城市群北向出川客貨運輸的需求,亟需修建遠程高速鐵路。由于成綿樂城際鐵路是按250 km/h的技術標準設計的,遠期可作為成都至西安客運專線的一部分,承擔川西平原城市群北向出川的遠程旅客運輸;同時仍然可以利用客運專線的富余能力,開行城際列車服務于川西平原城市群內的城際出行。因此,成綿樂城際鐵路不僅是為區域內各城市服務的城際鐵路,還將成為北通道客運專線的一部分,遠期可作為成綿樂城市群北向出川大通道的主要路徑,與鄭西客運專線、蘭渝鐵路等聯網,實現與國家規劃的高速鐵路網對接,成為國家高速鐵路網的組成部分。

圖1 成都市北向出川通道規劃示意圖
為加強川西平原城市群各節點之間的緊密聯系,支持沿線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成都市北通道配置城際客運專線顯得尤為必要;同時,成都地區急需遠程高速交通,修建成都北通道出川的高速客運專線,具有其他運輸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成都市北通道上配置軌道交通系統具有合理性。
成都市城市中心區與外圍組團、衛星城鎮之間相互聯系的基本形式是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其機動性、兼容性、維護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并不是為了促進地區的發展就一定要修軌道交通。但在穩定、有一定規模的客流方向上,雖然配置有高速公路,修建軌道交通系統可能也是合理的。總之,一切交通系統設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需求。雖然出于交通系統結構和網絡結構的需要,交通需求可能不是唯一的依據,但過于背離交通需求也是不對的;同時,在交通需求分析中還一定要落實各主要節點的發展規劃,充分考慮通道上各種交通方式的協調,并做好敏感度分析。
隨著成都市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加之通道走廊式的城市發展形態,為滿足對外通道上高質量的出行需求,從建設軌道交通系統合理性的角度分析,成都市亟需在對外通道上配置遠程高速鐵路和城際高速鐵路等軌道交通系統。但對各方向上對外通道應如何配置軌道交通,還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其做專門的論證研究。
[1] 南敬林.城際軌道交通的特點和修建的必要性[J].都市快軌交通,2005,18(3):7.
[2] 劉一光.大中城市發展軌道交通的可行性探討[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7,29(6):48.
[3] 茹祥輝,韓寶明,高振華.天津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4(12):6.
[4] 北京中城捷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成都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R].北京:北京中城捷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2005.
[5] 成都市規劃管理局.成都市發展走廊控制規劃[R].成都:成都市規劃管理局,2006.
[6] 李程壘,陳峰.“交通引導發展”模式應用探討[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