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庭元 ,周 彬,王美紅
(1.鹽城市纖維檢驗所,江蘇 鹽城 224000;2.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0)
桑皮纖維來源于桑樹枝條的韌皮部分,屬天然植物纖維素纖維,是一種新型的高附加值純天然纖維。由于桑皮中纖維素含量較低,僅30%左右,纖維較短,而半纖維素、木質素和果膠的含量較高,因此,如何有效地從桑皮纖維中提取可紡纖維是桑皮纖維利用的關鍵所在,脫膠工藝的選擇和脫膠程度的控制決定了桑皮纖維的可紡性能。
目前,傳統的脫膠方法有微生物脫膠法和化學脫膠法。桑皮微生物脫膠法是利用微生物產生的酶快速降解桑皮膠質成分,此方法受環境影響大,耗費時間長,生產效率低,質量難以保證,不利于產業化[1]。化學脫膠法是利用酸、堿、氧化物對桑皮中的膠質和纖維素的作用性質不同,通過煮練水洗等化學、物理機械手段使膠質與纖維分離,一般采用二煮法,有脫膠過度的弊端。本文結合桑皮的性能指標,采用超聲波-生物酶-化學聯合的脫膠方法對桑皮進行脫膠,探索一種高效、綠色、低碳的桑皮纖維脫膠工藝[1-5]。
1~2年桑樹皮(產自江蘇鹽城)。
堿性果膠酶(青島康地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KDN-T04過氧化氫酶)、氫氧化鈉(AR)、濃硫酸、多聚磷酸鈉、水玻璃。
TXD-2024R超聲波清洗機(深圳市同欣達超聲波設備有限公司,1 200 W,28 kHZ)、Y802八籃烘箱、pH計、電子分析天平(1 mg)。
2.4.1 傳統二煮法脫膠工藝
桑皮除雜→水浸→錘洗→預處理→ 一煮→水洗→二煮→酸漂洗→水洗→皂洗→水洗→烘干→后整理[2]
2.4.2 超聲波-生物酶-化學聯合脫膠工藝
桑皮自然、機械處理→浸酸預處理→中和→酶處理→水洗→堿煮→打纖→酸洗→水洗→脫水→抖松→干燥
其中:
浸酸預處理:硫酸溶液1.5 g/L,溫度 50~60 ℃,浴比 1∶(15~20),處理時間 1 h;
中和:氫氧化鈉溶液 2.5 g/L,常溫常壓,處理時間 0.5 h;
酶處理:堿性果膠酶(液態濃縮型,主要包括原果膠酶,裂解酶和果膠水解酶),配制2%~5%的堿性果膠酶溶液,溫度 55 ℃,常壓 ,pH=9.0,浴比 1∶20,處理時間 3 h;
堿煮:氫氧化鈉溶液10~12 g/L,在每1 000 mL氫氧化鈉溶液中分別加入(30~50)g三聚磷酸鈉與(30~80)g 水玻璃,配制成堿煮液,溫度 100 ℃,常壓,浴比1∶ (15~20),處理時間 3 h;
水洗:濾除堿液,用蒸餾水反復浸泡搓洗2~5次。
烘干:Y802八籃烘箱,溫度 (105±3)℃,常壓,處理時間1 h。
超聲波-生物酶-化學聯合脫膠工藝中的預處理、酶處理、水洗、堿煮、酸洗等過程均在TXD-2024R超聲波清洗機中進行。其作用機理為:當超聲波作用于液體溶液時,液體介質要作壓縮與稀疏的周期振動,從而引起液體內部各點受到壓力或拉伸力作用,拉伸力的作用會將大量液體撕裂,并形成大量微小氣泡,即空化泡。當這些巨量空化泡破裂時,能放出巨大的能量,可以產生高達幾百個大氣壓的局部瞬間壓力,從而形成沖擊波,對浸在液體內部的固體物質表面形成強大的沖擊與破壞。這就是高強度超聲波特有的“空化效應”。當超聲波頻率達到一定程度時,還可以使大分子解聚。利用超聲波的空化效應作用于桑皮的宏觀與微觀結構,能大大提高桑皮纖維的脫膠效率,并極大地減少化學試劑的濃度、用量及作用時間,從而達到節能、環保、高效的目的[6]。
經日曬處理后的桑皮纖維,膠質干化,其與纖維的黏著力已經大大降低,經過機械捶打,可以極大地減小膠質與纖維的結合程度,便于酶及化學試劑的吸附與滲透。部分膠質已脫離纖維,可直接去除。同時可以除去大部分的蠟質及部分外皮,大大減小脫膠壓力。
煮練前的浸酸預處理,采用硫酸可去除一部分果膠和雜質,減輕以后的煮練負擔,提高煮練效率。由于酸在高溫條件下會使纖維素發生水解,所以溫度不能太高(一般不高于60 ℃),同時高濃度的酸會引起纖維水解,因此酸濃度也不宜過高。浸酸預處理后,纖維上殘留的酸必須用堿中和,為堿性果膠酶的處理提供一個可靠的堿性環境。
堿性果膠酶能有效分解去除果膠質及其它共生物雜質,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生物精練和煮練酶,脫膠效率高,可減少堿、酸(中和)和水(清洗)的用量;不損傷纖維,不影響纖維強力,低能耗、低水耗,降低廢水中TDS、COD、BOD指數,減少環境污染,減輕污水處理壓力,降低污水治理費用;同時,作業環境安全,對環境、操作人員及設備均無害。
高溫堿煮的作用主要是去除木質素,在此過程中木質素大分子發生分解,變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質。另外,酸處理過程中沒有被溶解的果膠在堿煮過程中也一并去除。由于纖維素在一般情況下對堿穩定,但在強堿高溫條件下也會發生水解。堿的濃度對纖維的各項性能也有較大的影響,濃度過大,纖維脫膠較好,但對纖維損傷嚴重;濃度過小,脫膠不干凈,梳理困難,難以成紗。所以,煮練過程對堿溫度、濃度要嚴格控制。在煮練液中同時加入多聚磷酸鈉、水玻璃等助劑,三聚磷酸鈉是一種煮練助劑,可增強煮練時的去污效果;硅酸鈉具有較強的吸附性能,可以吸附雜質,避免分解后的雜質二次污染纖維;同時也有較強的絡合能力,能軟化硬水,可與煮練液中的多價金屬離子(鈣、鎂、鐵等)生成較穩定的絡合物,從而加速煮練過程,并能穩定和提高脫膠質量,脫膠后的纖維具有強度高、短纖少、分離好、制成率高等優點[2]。
堿煮后的桑皮纖維,需用蒸餾水洗至中性或弱堿性,濾除多余水分,自然晾干2~3天,然后用烘箱烘干。在烘干過程中,每隔20 min翻動一次。烘干時,溫度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纖維。
大量試驗數據表明化學脫膠法(二煮法)存在脫膠過度的弊端,破壞了桑皮纖維的結構,短絨較多,使纖維表面粗糙,可紡性差、制成率低,且工藝流程長、操作相對復雜,同時對環境也會造成嚴重污染,不符合現代紡織工業清潔化、低碳生產的理念,因此也限制了其產業化[2]。
本文所述的超聲波-生物酶-化學聯合脫膠工藝能很好地解決現有脫膠工藝的不足,工藝流程短,處理時間短,作用條件溫和,所用試劑如生物酶綠色環保,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所得桑皮纖維的性能指標也有所改善(見表1)。可見,此脫膠方法達到節能、環保、高效的目的。

表1 不同方法所得桑皮纖維的性能對比
桑皮纖維的開發,屬于新型天然紡織材料研發領域的一次新的突破。采用高效、低污染的方法對桑皮進行開發利用符合當今“低碳、環保、節能”的大形勢,必將會有巨大的開發前景。
[1]龐宗文.桑皮微生物脫膠機理的初步研究[J].絲綢,2008(8):34-36.
[2]叢銳利,董衛國.桑皮纖維的化學提取方法及性能測試[J].山東紡織科技,2007(4):23-25.
[3]董震,丁志榮.桑皮纖維的脫膠工藝研究[J].上海紡織科技,2008(11):20-22.
[4]張之亮.桑皮纖維脫膠工藝和結構性能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05:45-75.
[5]荊學謙,楊佩鵬,武海良.桑皮纖維脫膠工藝初探[J].中國麻業,2006,28(4):182-186.
[6]楊英賢.超聲波在羅布麻脫膠預處理中的應用[J].紡織導報,2005(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