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

就“官二代”而言,年齡不應該是關注的焦點,而是任命干部的方式與程序出了問題。提拔官員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
河南固始縣公選鄉鎮長事件之后,“官二代現象”開始引起廣泛關注。今年年初,一則網絡傳聞得到官方承認: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委組織部、人事勞動局、監察局幾年前聯合發文招錄公務員,紅頭文件的名字很坦率——《關于考錄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子女的補充規定》。“官二代”的出現已不是個別現象,尤其是在我國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進入官場或事業單位“吃財政飯”更是早已成為大多數人的首選。由于官場職位稀缺,競爭人數眾多,就造成往往只有當地權貴子弟才能被選拔到比較重要的崗位。
“官二代”的本質
在關于“官二代”的說法中,網絡上幾乎是罵聲一片。平心而論,官二代原本只是一個中性現象。任何行業皆有二代三代,所謂世家之謂。美國也有父子先后當總統的,比如老布什與小布什,在同一個時代當總統。但沒人認為小布什當總統是靠老布什的人脈關系與政治基礎當上的。
人們可能有一個誤解,28歲當上副廳級干部,23歲當上地級市的副局長。年齡顯得很扎眼。鄧小平23歲就是中央秘書長,25歲舉行百色起義。鄧小平后來總結說,我20多歲就在中央做大官,啥也不懂,但是干得也很好啊。就“官二代”而言,年齡不應該是關注的焦點,而是任命干部的方式與程序出了問題,提拔官員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
雖然干部選拔是在公開公正的名義下進行的,但所謂的公開選拔在一些地方卻成了一些人任人唯親的遮羞布。誠然,沒有人否認官二代做官不是公開選拔的結果,但這一結果實質上卻又是對公開選拔程序是否公平公正的最大質疑。值得注意的是,每次類似的事情發生之后,地方政府都三緘其口,跟輿論玩起“躲貓貓”,反而使公眾的興趣更加高漲。
“官二代”的出現,并不是說官員的后代就是“官二代”。“官二代”是作為一個特定時代里特定的問題出現的,這里的關鍵是“官”字,如果官成了二代的前提甚至成了充要條件,使得這種正常的現象成為一種不正常的官場體制或官場形態的時候,就等于把公權變成了私人的東西而世襲,就觸及了社會制度中最基本的底線。
這是因為,我國官場或公務領域的裙帶關系、近親繁殖現象相當嚴重,從國家一級的大機關、各政府部門,到高校、企事業單位,父子、夫妻、連襟等親屬分居上下級或同級領導崗位的現象比比皆是。現在近親繁殖又蔓延到國家公務員的錄用上,其弊端正在一一顯現。如此,“官二代”這一現象可謂是近年來權力腐敗現象的派生品。
正如常識告訴我們的那樣,“富二代”和“官二代”不見得都是壞人,“貧二代”也不見得都是好人。但是,這樣兩種明顯的不公平,加上日益惡化的官民矛盾,必然使得“官二代”成為眾矢之的。事實上,一些“官二代”瘋狂搶奪資源(包括人事資源)的行為,已經成為令人不敢恭維的官場風習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為社會上仇官的情緒添加了燃料。跟平民相比,官員的后代,原本就有競爭的優勢,如果連競爭本身都被取消,變成赤裸裸的有權者通吃,那么,由此造成的社會危機,是不言而喻的。
“官二代”產生的原因
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家天下和官本位的國度,官僚占有最多的社會資源,也占據著社會最多的榮耀。中國的“官本位”思想可謂是源遠流長。“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些在小時候耳熟能詳的勵志口頭禪,實際上是“官本位”思想的真實寫照。但是同時,官僚也是政治的主導者,政務的操作者,所謂以吏為師,國家的富強,社會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官員的優劣,也依賴官僚制的效率。按官僚制的自身邏輯,這個制度,必須不斷地從平民中汲取新生的優秀人士,以保證官僚制的效率,維持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良性發展。所以,歷朝歷代,官員的選拔,一直都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問題。
但是,中國又是一個以家族為核心價值的國度,官員和他的家族是利益攸關的共同體,做了官的人,有義務給自己的家族(當然包括后代)帶來好處,由此造就一種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進而導致長官意志、權力至上觀念和依附意識的盛行。對部分掌握著公權力的官員來說,利用自己手中特權,可以名正言順地安排自己的子女進入,并充分利用“隱性”的特權和潛規則,以多種方式幫助自己的子女發展。
平心而論,在一個正常的職業世界中,如果官員們沒有特權,沒有區別于其它社會群體更高的福利、地位和權力,那么,人人都能夠平等享受社會職業所帶來的生活樂趣,“官二代”子承父業也就不可能演變成一種“仇官”的社會心態。只有當“官二代”的成長,成為一種破壞社會公平和法治精神的官場體制或官場形態的時候,它才會觸及社會最敏感的政治神經,并飽受輿論的指責。
在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安排中,由于《公務員法》的實施時間較短,配套的公務員權力限制和激勵保障的法規還沒有建立或不夠成熟,現行的與公務員權利保障相關的制度運行相對獨立與封閉,使我國公務員目前享受的福利和保障實際上是一種“國家保障”。在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障并不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普遍享受的情形下,“國家保障”的穩定性雖然也有利于吸引人才,但也由此強化了人們的“官本位”思想,使公務員流動困難。特別是在公務員退出的外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難以有效疏導官員“獨木橋”的擁擠現象。
另外,我國公務員的分配仍處于孤立于市場分配體系之外的封閉系統,還沒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公務員工資增長機制,因而公務員收入無法與其他社會成員的分配實現均衡。公務員的工資增長機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自認為工資水平偏低的官員,追求工資外的灰色收入,導致部門權力尋租和部分公務員權錢交易的腐敗行為層出不窮,嚴重違反了公共利益分配的公平原則,激起了民怨和社會的仇官心理。
在公務員獨立分享職業穩定的“紅利”時,也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當然,公務員隊伍需要穩定,公務員個體也需要獲得職業發展的空間,但不能以阻斷公眾平等擁有的社會保障權利和踐踏社會公平為代價。
消除“官二代”的途徑
雖然說,一個現代的國家,應該改變官本位的狀況,逐漸把官本位變為民本位。但是,在沒有改變之前,政府絕對不應該強化這種來自帝制時代的傳統。即使僅僅出于保證從平民中汲取人才的需要,出于社會穩定的需要,也必須下大力氣保障社會上升渠道的暢通。不至于讓平民的精英,因沒有上升渠道,永沉下僚,因而心生怨恨。而保障平民精英上升渠道的唯一辦法,就是以國家之力,確立一個官員選拔的制度,并嚴格執行。同時,用制度保障一定比例的平民子弟的晉升。
科舉制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制度創新之一,它打破門閥制度,從平民階層選拔優秀人才為國所用,是小農經濟時代凝聚中國社會的基本制度。有人研究,自隋唐以來的科舉制,能夠保證大約有半數的及第者,出身中小士紳和平民,另外一半,多是官宦子弟。官宦子弟以門蔭為恥,使得那個時代的仕途后門開得不那么大,從而遏制了官僚貴族化世襲化的傾向。
從世界各國來看,為了保證公民的機會平等,在法律上禁止政府機構中的裙帶關系,以及官員為親屬開后門,建立官員回避制度成為一種普遍的做法。如美國聯邦法律禁止聯邦官員雇用任命、推薦或提升自己的親屬到該官員所控制的任何機構或部門工作。它對“親屬”一詞的解釋涉及公務員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叔舅嬸姨、侄甥、岳父母、婿媳、姻兄弟姐妹等。印度等國法律也有類似的規定。在公務人員的聘用及其晉升方面,在公務員的報考上,這些國家也沒有對官員子女特殊照顧或網開一面的做法,相反,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或考核,使一批優秀的人才進入政府部門,保證國家機關內部的純潔,則幾乎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回避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消除政府內宗派主義、小團體主義,以及近親繁殖、任人唯親的不正之風。
撫平社會的裂痕,一定要改變產生“官二代”的土壤和條件,在當前,消除社會“仇富、仇官”的心態,就是要割斷公權力與市場的交易,還社會和市場一片朗朗的晴空。
小時候看印度老電影《流浪者》,里面有一句印象深刻的臺詞: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賊的兒子永遠是賊。相信中國的社會不會篤信官員的兒子永遠是官員,平民的兒子永遠是平民。溫總理在北京大學與莘莘學子座談時再一次強調“公平正義比陽光還要光輝”,作為公權力執掌者的公務員的選拔則應該成為最耀眼的光芒!
(作者為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