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入秋以來,在通往華寧縣盤溪鎮龍潭營村委會的鄉村公路上,前來收購柑橘和柿子的貨車絡繹不絕,狹窄的路面時常出現擁堵。不過,只需半個小時,滿載的貨車就可駛入山腳下寬敞筆直的二級公路,融進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3天后,那些帶著云南高原泥土芳香的水果就會出現在廣州、深圳、上海和杭州。
看著剛剛還掛在枝頭的金色果實,轉瞬之間就變成了手中一沓沓厚厚的鈔票,鄉親們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這一個個開心的笑容,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喚醒了一個千年不變的記憶。有人說,云南的歷史,是隨著馬蹄走過來的歷史。無論是2000多年前人類最早從亞洲腹地走向中南半島和印巴次大陸的“蜀身毒道”,還是連接云南與西藏乃至約旦、不丹、尼泊爾商貿關系的“茶馬古道”,那孤寂的山間鈴響不絕于耳,伴著高原文明的腳步艱難跋涉。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馬幫一直是云南陸上運輸的主要方式。那時,從昆明到保山要21天,到昭通12天,到蒙自9天。隨著社會的變遷,雙腳走遍天下的馬幫時代漸漸隱去。
秀美的山川、富集的資源與滯后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基礎薄弱、結構不合理、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較低等“三大制約”,以及發展總量不足、發展不平衡、發展質量不高等“三個差距”始終如影隨形,橫亙在云南走向現代化的征途之中。
發展,加快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新世紀云南的最強音。
強滇首先必須固本。
2003年4月,一個云貴高原乍暖還寒的時節,云南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第一個以“投資”作為主題的全省性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承載著26個民族繁榮富強的世紀夢想,通道建設、現代新昆明、滇中及滇西、滇南城市群建設、“三江”水電綜合開發、滇中調水、新型工業化建設等全省性重大投資項目及規劃鮮亮登場。
“探索大思路、實施大項目、加快大建設、實現大發展”,一出出的大戲在莽莽高原上演,幕啟幕落,精彩紛呈。
從2003年起,云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逐年遞增,連續跨越1000億、1300億、1700億、2200億、2700億和3500億6個整數關口。
大投資和大建設,使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大為改善,產業結構趨于合理,長期以來制約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逐一被打破。

大理麗江街頭 甄國祚/攝
2009年2月16日,騰沖機場正式通航。“極邊第一城”近在咫尺,高原并不遙遠。至此,云南這個滿目皆山的高原省份,已建起12個機場,成為國內擁有民用機場最多的省份。2003年以來,云南20條高速公路先后開工建設,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邊達海,通車里程已達2508公里,位居西部前列;公路通車里程突破20萬公里,居全國前列。大麗鐵路將正式開通運營。這是繼上世紀60年代貴昆鐵路、70年代成昆鐵路、90年代南昆鐵路后,云南第四次鐵路建設高潮中建成的第一條鐵路新線,緊隨其后,將有9個鐵路項目相繼開工。
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的形成,加速了云南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面開放的歷史進程。目前,云南正緊緊依托地緣、區位和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橋頭堡”作用,構建第三亞歐大陸橋,加快推進“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增強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和南亞次大陸的經濟互動,不斷開拓國際市場。滇印合作交流掀開新的篇章,云南對外開放的格局進一步完善。
漫灣、大朝山等大型水電站相繼投產,小灣、向家壩、溪洛渡巨型電站建設進展順利,云南已成為“西電東送”、“云電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
強滇固本,農業是基礎的基礎。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和中低產田改造的持續投入,極大地提高了全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現代煙草農業的崛起,有效推動了農業生產和組織形式的變革,“農村有職業、農業是職業、農民成職業”,成為破解“三農困局”的突破口,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了先進經驗。
工業是強滇固本、加速云南經濟騰飛的基石。
2003年11月,全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大會確立“工業強省”戰略。在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強勁推動下,幾年來,全省先后投資1276億元,完成省級重點項目700多項,云南工業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發展質量、發展速度逐年邁上新臺階。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和競爭力大大增強。
從2005年開始,新三年國企改革突出推進了大企業的戰略合作,武鋼與昆鋼、中鋁與云銅、拉法基與國資水泥等實現了戰略重組,云南國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盈利水平逐步提高。
2007年,昆鋼、云銅、云天化等7戶企業銷售收入相繼超過百億元。2008年,全省國有企業營業收入1608億元,比2003年增長3倍,位居全國地方國有企業第14位、西部地區第2位,云南經濟總量迅速提升。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不再尖銳,城鄉差距開始逐步縮小。
科教興滇,教育為先;強滇固本,人才為要。
隨著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幾年來,云南教育頻頻推出大手筆,不斷攻堅克難,實現跨越發展。科技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能力持續增強。2003年以來,我省新增科技成果數量3000余項,居西部12省區市之首,科技產出綜合指數躍居全國第14位。
教育和科技這兩塊曾經的“短板”,如今正在“拉長”,成為推動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8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全省生產總值完成5700億元,同比增長1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增長速度在全國排名第19位,創近12年來的最高排名。云南經濟發展呈現出速度加快、總量做大、結構優化、產業升級、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的大好局面。
云南向世界展示出來的,除了秀美的山川和豐富的資源以外,還有又好又快發展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