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大開發進入新一輪10年時,我們很需要對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作出進一步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經濟學家曹鋼教授認為,時至今日,人們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認識還不很到位,特別缺乏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上認識它的深遠意義。他說:“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英明之策、求實之策和成功之策。”
1999年6月9日,時任黨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西安提出,加快西部發展步伐的條件已經具備,2000年初國家成立了西部大開發領導小組并召開西部開發工作會議,部署了西部開發的工作任務,從而拉開了西部大開發的序幕。
今天看來,這的確是高瞻遠矚之舉,其定位不僅僅是西部的開發,同時也是國家深化改革的整體戰略要求,是對全國戰略發展的一個大提升。
從政治、文化、國防一體化的角度來認識西部大開發的必要性。西部是少數民族集中地區,70%以上的少數民族居住在西部,這些少數民族生活、文化、經濟落后,需要去提高。西部也是邊防線最長最復雜的地區,邊防鞏固、民族和諧都需要發展西部。
重要的是,這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需要。長期以來,東西部的巨大差距已經影響到了整體現代化的實現,只有東中西部地區全面實現了現代化,中國才真正實現了現代化。

曹鋼教授
從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角度來認識西部大開發的必要性。如何正確處理城鄉關系和經濟社會關系,一直是中國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難題,而西部地區是城鄉二元分化、經濟社會脫節的典型區域。通過西部大開發中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戰略的探索與實施,對于破解這一難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曹鋼教授強調指出,必須看到,西部大開發決不只是對西部人民有利,是“西部人”的大開發,實則也是全國經濟發展整體上水平、大跨越的迫切要求,是可使全國人民共同受益的全局性戰略。
曹鋼教授說:“國家一方面明確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另一方面也認識到西部大開發必將是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因而采取了求真務實的戰略步驟。”
為此,國家設想了三個發展戰略階段,規劃用50年時間,逐步實現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面貌的根本性變化。
1.奠定基礎階段:從2001年到2010年,重點是調整結構,搞好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科技教育等基礎建設,建立和完善市場體制,培育特色產業增長點,使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初步改善,生態和環境惡化得到初步遏制,經濟運行步入良性循環,增長速度達到全國平均增長水平;
2.加速發展階段:從2010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礎設施改善、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制度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進入西部開發的沖刺階段,鞏固提高基礎,培育特色產業,實施經濟產業化、市場化、生態化和專業區域布局的全面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的躍進;
3.全面推進現代化階段:從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發展地區增強實力,融入國內國際現代化經濟體系自我發展的基礎上,著力加快邊遠山區、落后農牧區開發,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全面縮小差距。
同時,還采取了突出重點的發展戰略。首先,在區域上,不是各個地區齊步走,而是讓較好地區優先發展,提出了三個重點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這三個經濟區各有重點:北部灣定位與東南亞國家交流、合作,促進區域發展;成渝突出統籌城市發展,深入進行一體化改革試驗;關中—天水突出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提出“一高地四基地”發展目標。
其次,在產業上,2006年,國家西開辦明確提出“我們已經開始轉向培育產業發展為重點”,強調西部重點發展六大產業:能源開發及化工業,重要礦產開發及加工業,特色農牧業及加工業,重大設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旅游和文化產業。這六大產業符合西部可開發的要素,既有針對性,又具有開發潛力和經濟價值。
以上可以看出西部大開發非常求實,自然收到了預期的成效。
10年西部大開發,我們每個人親眼能看到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就,毋庸置疑是成功之舉。溫家寶總理說:西部地區“進入了增長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受惠最多的時期”。
主要表現在:
一、地區經濟呈高速增長態勢。2000到2008年,西部生產總值從1.66萬億增加到5.82萬億元,年均增長11.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內蒙古等,已成為全國發展最快的省份。
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以高速公路為例,1999年西部地區的內蒙古、西藏、青海沒有高速公路,甘肅地區僅有13公里,寧夏也僅有55公里,到2007西部地區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5011公里,比1999年增長了近10倍。
三、地區工業化步伐快速推進。工業增加值在提高,產業結構在改變,效益在提升。1999年西部工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大都低于全國水平,到2008年,各項指標均超過了全國和東部地區的水平。
四、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改善,東西部相對差距在縮小。2004~2008年西部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11.92%,超過東部地區2.8個百分點。
五、對外開放的水平顯著提高。從1999到2008年,西部地區進出口占全國比重也是先下降后提高。這說明,近年來,西部在發展開放性經濟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對外開放水平得到提高。
六、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村退耕還林成效顯著,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七、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社會協調發展成效顯著。西部地區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不斷加大扶持,使更多的貧困人口分享到西部大開發的成果。
對于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如何深入推進?曹鋼說,我們應該看到西部大開發取得的巨大成效,但現在看來投入的力度還不夠,還要加大投入,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一是要加大對西部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它們在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加快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逐步改變西部地區重工業偏重,輕工業產品老化,技術含量低,信息產業發展滯后,現代服務發展不足的格局。
二是前10年在開發中,有些經濟利益關系還沒有處理好,需要改善。比如資源利用問題,地區收益分配不均的問題還待處理。尤其應扭轉大開發中的西部利益流失問題,讓西部人民群眾在開發中得到更多實惠。
三是更加重視開辟同歐洲市場的聯系和交流。密切新歐亞大陸橋的關系,進一步打通西部與周邊國家的聯系通道,大力推進西部沿邊地區對外開放,加強國際河流開發和次區域合作,并依托現有邊境口岸城市和邊境經濟合作區,建立一批邊境自由貿易區或經濟特區,構筑西部大開放的新格局。
四是積極培育產業鏈經濟,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程度,完善產業配套體系,推動建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向規模化、集群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為西部大開發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五是建議國家出臺一些特殊政策。改變過去的普惠制辦法,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對西部中心城市、資源富集區、老工業基地、貧困地區、邊境地區等不同類型區域,實行有針對性的差別化國家支持政策,以切實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果。要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積極扶持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和邊境地區等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要針對西部的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建立健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六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促進人口與產業向城鎮特別是城市群地區協同集聚,推進實施生態脆弱地區生態移民工程,使西部地區人口分布、產業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