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秋

凌克金地集團董事長
7月5日下午5時,金地集團董事長凌克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總裁張華綱因個人發展原因辭職,原集團副總裁黃俊燦接任。至此,撲朔迷離的金地人事震蕩風波方告一段落。
48歲的張華綱是國內第一批海歸MBA,自1993年加入金地集團,如今已有17個年頭。在業界,張華綱、趙漢忠和凌克被稱為金地集團的“三駕馬車”:董事長凌克掌管全局,張華綱負責公司運營,趙漢忠坐鎮上海。如今,穩固的三角關系只剩下凌克一人。在多個場合,凌克曾明確表示,公司未來將加重對房地產金融的推進,以將其打造成一個獨立的利潤板塊。而這次人事調整似乎代表著金地集團“步入地產金融快車道”的正式啟動。
業內人士分析,金地的一系列調整使得當初看似離奇的高層換血變得順理成章,創業老臣張華綱離職后,一手撮合金地與兩大金融機構瑞銀、平安信托合作的副總裁黃俊燦即時接手公司。
39歲的黃俊燦1992年加入金地,現任集團副總裁兼財務總監,素有金地“少將”之稱。公開資料顯示,黃俊燦曾任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財務總監、深圳公司董事長等職務,是金地房地產金融業務的推手,主導了金地與瑞銀、平安信托在房地產金融領域的合作。
張華綱的離職已是金地兩個月以來的第三次高層人事變動:5月24日,“金牌董秘”郭國強離職;6月29日,在金地任職15年之久的上海公司總經理趙漢忠離職。自那時起,有關張華綱辭職的傳聞就已風滿坊間,但金地集團予以否認。而今,持續兩個月之久的人事變動謎團終于水落石出。
2010年5月中旬,金地集團資本管理部總經理郭國強宣布離職。擁有金融博士學位、曾在投行任職、擅長金融投資的郭國強,此前曾擔任集團董事會秘書一職。其自2005年起連續5年蟬聯“新財富金牌董秘”稱號,并被《新財富》雜志授予“終身成就董秘”。
2009年1月,郭國強向金地集團提出辭任董事會秘書一職,繼續保留董事職位,并出任公司資本管理部總經理。2010年5月,郭國強正式辭去董事一職,離開金地集團。據悉,資本管理部其余工作人員也隨之離去,令金地融資團隊遭受重創。
一個月后,6月26日,金地集團第三號人物、掌管公司業績“半壁江山”的上海公司總經理趙漢忠和集團總裁張華綱的離職傳聞在業內不脛而走。6月27日,金地集團確認趙漢忠離職。6月28日,金地停牌一天,否認張華綱辭職一說。7月1日,金地管理層決定,高管買入自家公司股票,以消除市場對個別高管變動的擔憂。當日包括董事長凌克在內的七名高管買入金地股票,但購股高管名單中沒有張華綱。此時,金地集團的人事動蕩風波以及人事調整后的走向一時成為業內焦點。雖然之前金地多次否認張華綱辭職一說,但7月5日張華綱確切的離職消息一經傳出終于打破了之前的甚上囂塵。
當時,對于人事變動背后的原因,業內有猜測與今年業績下滑和去年拿下的高價地遭遇銷售壓力有關,但彼時的總裁張華綱對此予以否認,他表示,金地昔日拿下的高價地已經脫困。
53歲的趙漢忠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獲工學學位,高級工程師,復旦大學EMBA,1982年-1987年任國營長江有線電廠高級工程師,1987年-1995年擔任曙光電機廠廠長,1995年加入金地集團,隨后任金地(集團)高級副總裁、上海董事長兼總經理等職。
金地集團始創于1988年,1993年涉足房地產,2001年4月,金地集團在上交所掛牌上市。2009年金地集團實現銷售金額210億元。在金地集團內部,董事長凌克、總裁張華綱、上海公司總經理趙漢忠被譽為“三大金剛”,都是金地集團創始人團隊中的精英人物。張華綱和趙漢忠的離去,將使金地面臨“三大金剛”去其二的困境。
對此,凌克承諾:“目前,金地集團高管變動已經塵埃落定,不會再有新的變化,公司將集中精力致力于未來發展。”他說,公司的文化價值觀不會發生變化。他預計,金地今年全年的銷售額將與去年持平,為210億元。上半年公司可售資源少,銷售不佳,下半年將增加200萬平方米可售資源,價格將隨行就市,“低一點也是好事。”
但短短42天內三名高管相繼離職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金地最高權力中樞是否發生過嘩變或內訌?這一切的一切都引起了業界的無限猜想。

張華綱金地集團總裁
“三大金剛”合作期間,金地在國內率先進行員工持股試點和股份制改造,并引入殘酷的末位淘汰制來激發團隊活力。2001年金地作為解禁后第一批試點的三家地產企業之一,被批準上市。不少行業人士認為,正是因為有了趙漢忠的堅持,張華綱的支持以及凌克的寬容,才成就了今天金地“穩忍與張揚,謹慎與激情,和諧與沖突”的品牌風格,這可稱之為中國地產界的品牌奇葩。
而就整個金地而言,與同為校友的董事長凌克、總裁張華綱已有了長達十幾年的默契合作,趙漢忠多年來在華東打拼的江山,已經為金地帶來了絕對性的貢獻。2009年金地上海公司的營業收入達到54.3億元,同比增長60.38%。其中,上海格林世界全年銷售約22萬平方米,完成銷售額約35億元,進入上海地區銷售面積及銷售額的前三,創造了金地集團單盤年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的最高記錄。有人猜測,老臣趙漢忠的離職或與業績下滑有關。
對于張華綱來說,張華綱之于金地,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其理性思維的塑造。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由于其與凌克的搭檔,才成就了今天的“理科金地”,而張華綱也被稱為“不冒險的總裁”。然而,金地過強的理性思維在某種程度上也制約了金地的快速發展路程,“往往是冒險精神不夠”。 張華綱伴隨金地集團從一個管理工業園區職工樓的小企業發展成為中國四大開發商之一,此時選擇離開似有頗多無奈。他的離去,似乎與其“左膀右臂”的先后離職有著莫大的關聯。
2009年,金地集團交出了一張華麗年報。集團實現凈利潤為17.76億元,同比增長111.24%;實現總營收為120.98億元,同比增長23.93%;當年實現銷售面積196.69萬平方米,銷售金額210.83億元,分別比2008年增長77.58%和84.89%。
而金地今年公告的銷售業績呈下滑趨勢。2010年1-4月公司累計實現簽約面積33.7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3.6%;累計簽約金額38.63億元,同比下降20.5%。張華綱對此也承認,這主要是因金地的可售存貨下降所造成的。
事實上,“冒進派”的趙漢忠在2009年拿地總價超過100億元,整個金地集團在2009年新獲取的項目地價也才206.5億元,趙漢忠一人的拿地金額即占去近半。事后看來,趙漢忠在不合適的時機拿了過多的高價地,而且偏偏還遇上了2010年最嚴厲的樓市調控,市場風險的加大,進一步將高價地的開發風險放大,留給集團公司一副重擔。而張華綱,正是趙漢忠快速擴張的支持者。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金地集團的存貨大約400億元。這其中還包括2007年尚未消化完的高價地。高額的存貨,直接反映為經營性現金流的失控。

趙漢忠金地集團上海公司總經理
不過,也有金地高層稱,趙、張兩人離職主要原因并非所謂業績不佳,而是高層之間的理念分歧。實際上,金地早在2008年就開始醞釀轉型。
2008年,金地與瑞銀簽署合作協議后在北美等地展開了基金募集工作。2009年,金地繼續資本市場運作,先后與平安信托等合作,大手筆發行地產信托。在最近兩年,金地的大部分土地儲備中,很少有該公司全部以自有資本投資的項目,大部分都動用了信托等金融杠桿。對于越來越向金融領域轉身的金地來說,“元老們”的操作思路似乎已不合時宜,玩資本變得更富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趙漢忠、張華綱兩人離職前,就有消息人士在微博上爆料,“金地總裁張華綱與金地上海公司總經理趙漢忠均已被免職,原因與金地表現不盡如人意有關”。
對于張華綱與趙漢忠而言,離開也許是一個無奈的選擇。畢竟,金地是他們房地產職業生涯的開端,而他們也已經在金地奮斗了十數年之久。
“冒進”的趙漢忠走了,而張華綱也選擇了離開。“張華綱也好,趙漢忠也罷,對于凌克來說,作為董事長,他必須做出決斷,按商業規則做事,而不是按江湖規則執行,這是金地的成熟,也是金地的大幸”,一名熟知金地的業內人士對金地高層的變動感到驚愕,也感到惋惜。
中國新時代 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