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1月27日文章,原題:印度與中國,誰的經濟更好? 當經濟學家和商務人士不可避免地對崛起中的兩個亞洲巨人中國和印度進行比較時,中國幾乎總占上風。
幾乎從哪個角度看,中國經濟都歷史性地超越印度。行動迅速的中國政府以驚人速度實施新政策,這令印度松散的政治體制看起來行動遲緩、毫無秩序。北京閃亮的新機場和寬闊的高速路與新德里和孟買寒酸的基礎設施形成鮮明對比。并且,隨著全球經濟從“大蕭條”中走出,印度又一次看起來像是北京的“副手”。
然而,印度可能最終有一點勝過它強大的對手,雖然印度仍無法在經濟增長速度方面競爭。世行預測,印度2009年GDP將增長6.4%,遠遠落后于中國。但印度經濟似乎正在以比中國更好的狀況從危機中復蘇。印度似乎沒有面臨中國那樣的潛在危險和負面風險,換句話說,在保持經濟態勢上,新德里的政策制定者可能會比其中國同行輕松許多。香港經濟學者吉姆·沃克說,“我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的增長更能持續下去。”
印度的優勢源于,兩國在危機中采取了不同方案。中國實施了沃克所說的“全球史上規模最大的刺激方案”。但現在,中國開始面臨這些慷慨之舉的后果了。與此同時,印度沒有因抗衰退舉措而經歷類似后果。金融危機來襲時,印政府采用了每個國家支撐增長都會用的工具,包括降息、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但這些政策的規模比中國小。據高盛公司估計,本財年,印度的刺激方案總計將達360億美元,僅相當于其GDP的3%。相比之下,中國為期兩年的刺激方案是5850億美元,且每年都約占GDP的6%。最重要的是,印度沒讓銀行部門承擔風險以實現顯著經濟增長。事實上,印度銀行在危機期間非常保守,尤其是與中國的銀行相比。
印度沒像北京那樣推出巨額刺激方案就保持了強勁增長,部分原因在于,印度對國際經濟的依賴不那么大。2008年出口占中國GDP的35%,而印度僅為24%。更重要的是,與中國相比,印度國內經濟為來自外部的震蕩提供了更大緩沖。印度國內個人消費占其GDP的57%,而中國只占35%。印度自信的消費者沒讓經濟掉下來。印總理辛格在談到該國更緩慢的經濟決策過程時表示,“慢和穩會贏得比賽。”▲(作者邁克爾·舒曼,高友斌譯)
環球時報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