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司馬巖 本報特約記者 向 蕾
“一定要和平!”系列辯論會27日登場。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認為“兩岸和平共處法”(簡稱“和處法”)是終結“統獨爭議”和藍綠惡斗的良方,并與提出“一中三憲”的臺大教授張亞中及民進黨大佬林濁水展開激烈辯論。島內反響熱烈,在辯論進行的兩個小時中,一萬多網友收看了線上影音直播,46%的人支持曹興誠。《中國時報》28日評論稱,三方的分歧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大,他們在“追求臺灣人民的最大利益”方面根本沒有歧見,在“維持兩岸和平”的立場上更是未見對立,“我們以為這其中最值得珍視的,還是促成此一敏感議題終于可以在臺灣循理性對話的模式來進行”。
三方激烈辯論
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主辦的“一定要和平!”系列辯論會27日下午在中視舉行,主持人開場后,三方各自陳述、相互質詢,過程針鋒相對,相當精彩。而這三人,也被認為代表了當前臺灣關于兩岸問題的不同觀點。《旺報》評價說,曹興誠多次刊登報紙廣告,積極推動“和處法”,用心良苦;臺大教授張亞中素來享譽政治學界;前“立委”林濁水號稱“臺獨理論大師”,主張“穩健臺獨”,有別于陳水扁當局的“激進臺獨”。
曹興誠一上臺就強調制定“和處法”的急迫性,稱美國為了臺灣問題制定《與臺灣關系法》,大陸為了臺灣問題有《反分裂國家法》,說明什么是不能妥協的底線;而臺灣也應該放下“統獨爭議”,先找到藍綠的共同點,再找到與大陸的交集。他認為,民進黨1999年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宣示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任何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臺灣住民以“公投”方式決定,而馬英九也說臺灣的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所以從臺灣前途決議文和馬英九的談話來看,可以找到藍綠的共識就是公投”。曹興誠進一步指出,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強調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但何謂“和平方式”,大陸并未定義,因此用“統一須經公投”來定義《反分裂國家法》的“和平方式”,就可以找到兩岸問題解決的關鍵。
張亞中認為,曹興誠把“和處法”與《反分裂國家法》、《與臺灣關系法》相提并論并不恰當,因為《反分裂國家法》針對美國、國際社會和臺灣內部,《與臺灣關系法》針對大陸和臺灣的需要,但“和處法”是要解決臺灣內部的問題與藍綠紛爭,“大陸為何要替臺灣背書?”他提醒說,若真的舉行“公投”,民進黨一定會把它操作成“反統一公投”和“臺獨公投”,造成島內紛亂。張亞中還說,馬英九上任以來,兩岸關系發展得非常好,原因是北京認為馬支持“一中憲法”,所以“一中三憲,兩岸統合”是更好的解決辦法,而“和處法”將帶給臺灣顯而易見的災難。林濁水則聲稱,兩岸客觀現實是互不隸屬,主觀意愿是要達成統一,而從蔣介石發動幾次突擊死傷慘重的歷史記錄來看,“兩岸雙方統一的主觀意志越強,就越是兩岸最大的災難”。對此,曹興誠以做生意為例反駁說,小公司都希望大公司來并購,因為能省去上市時艱難的過程,所以兩岸統一對臺灣不見得是威脅,因為大陸即將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這是臺灣的機會,“臺獨還以為大陸不行,現在要擦擦眼鏡了”。他還說,有人稱臺灣民意有6成贊成獨立,不該談統一,卻未考慮大陸13億人口支持統一的比例有多高,“不能只關起門說臺灣民意要獨立,而不管13億人民的民意”。
現場發放調查問卷
據了解,舉辦此次辯論會,主要是因為曹興誠日前在報端登廣告積極倡議制定“和處法”后,在島內引發了不同的反應。有人認為很有創意,但也有不少人不認同,像“統合會”會長張亞中五度撰文提出質疑,綠營也有人稱曹版“和處法”排除“獨立公投”,令他們無法接受。
據中時電子報報道,辯論會后網友留言極為熱烈,正反意見都有,顯示統獨議題在臺灣社會中的爭議性和被關注度。網友tw2007year說,“一定要和平”這句話在華人社會已經出現100年,希望這句話不要再成空;網友“老爹”稱,想與大陸統一的人不會引來戰爭的危機,但會引起島內的紛亂,而一定要獨立的人會引起島內紛爭;網友“我們同為中國人”表示,“無論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只是一個國號。屆時,兩岸可共同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 此外,辯論會現場還發放了調查問卷,共設置3個問題:一是“此次辯論會,您認為誰的表現最好”;二是“此次辯論會,您支持誰的論點”;三是“您對和平共處法的其他意見?”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46人表示贊同曹興誠的論點。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梁蓉認為,兩岸大多可接受維持永久和平。現場觀眾董永生說,曹興誠的論述清楚、脈絡完整,短中長期的情勢都在臺灣可掌握的范圍,臺灣與其被動等死,不如主動提升臺灣情勢。贊同張亞中論點的有36人。他們認為,“和處法”不是由臺灣說了算,北京是否為其背書是重要條件。而贊同林濁水論點的僅有9人。島內分析稱,這也表明曹興誠試圖在藍綠紅之間取得一個公約數的做法得到民眾認同。
兩岸統一不再被污名化
幾年之前,舉辦這種“統獨辯論”在臺灣還很難想象。《中國時報》28日感慨地說,臺灣經歷過兩次政黨輪替,應該成熟到可以理性地討論任何敏感議題,而非永遠停留在那個“扣帽子”的弱智年代。文章還稱,如果任何有關兩岸的倡議都可以循這樣的方式進行對話,那么兩岸議題就不再是藍綠政客壟斷的議題,而是全民都可以參與討論的公共議題。《旺報》說,這場辯論會呈現出兩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是兩岸統一不再被污名化,今后也不應再是政治人物的禁忌;二是臺灣民眾應該理性思考統一帶來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閃躲與回避。文章分析稱,三位辯者盡管對制定“和處法”看法分歧,但大抵不排斥兩岸最終走向某種形式的統一,可成為臺灣前途的選項之一,只是它必須符合程序正義與合理過程,“其實,臺灣經過李、扁兩任總統約20年的政治顛覆,臺獨之路已愈走愈窄……這次的辯論,期盼也能對大陸產生些許啟示,讓北京了解到臺灣民眾對統獨問題的多元看法。只要臺灣民眾的認同感增強,兩岸統一終有水道渠成的一天”。▲
環球時報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