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雯, 何 勇, 周 鑫, 楊春青
(1.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中醫學院,安徽合肥230038)
代謝綜合征(MS)是由于存在肥胖(尤其是腹型)、糖調節受損或2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胰島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及高尿酸血癥等,以引起多種物質(糖、脂、蛋白質)代謝異常為基礎的病理生理改變,促發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危險因素的聚集,最終導致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的臨床綜合征。我國隨著經濟發展、生活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逐步升高。代謝綜合征不但增加了各種心血管病發生和發展的危險,而且增加了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現將我們觀察中藥復方健胰顆粒對MS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和踝肱指數的影響報道如下。
60例符合納入條件的MS患者皆為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就診于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住院和門診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腰圍、體重指數(BMI)、合并癥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3.1 西醫診斷標準
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提出的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
1.3.2 中醫氣陰兩虛兼痰瘀阻滯證辨證標準
參照2007年6月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糖尿病中醫藥防治指南》中代謝綜合征的中醫辨證分型,并結合臨床擬定。
① 主要癥狀:倦怠乏力,咽干口燥,五心煩熱,頭身困重,胸悶胸痛。②次要癥狀:氣短懶言,多食易饑,腹脹便溏,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肢體麻木,自汗,盜汗。③ 舌象:舌淡/胖有齒痕/瘀斑/苔膩。④脈象:脈細/弱/澀/沉。
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項目 例數(男/女)/例 年齡 /歲MS病程/年 腰圍/cm 體重指數/(kg/m2) 高血壓/例 糖尿病/例 血脂異常/例治療組 30(14/16) 60.7±8.8 7.5±5.1 91.72±6.24 25.81±3.72 28 1725對照組 30(17/13) 59.3±9.5 8.2±6.8 90.72±6.38 26.67±3.60 27 1824
既符合代謝綜合征西醫診斷標準,又符合中醫氣陰兩虛兼痰瘀阻滯證辨證標準(4項主要癥狀+2項次要癥狀。注:舌象、脈象符合兩種以上可作為一個次要癥狀)。
治療組在基礎治療方案(合理的飲食、運動、減輕體重、戒煙、調脂、抗凝、降壓、降糖)上加用復方健胰顆粒(黃芪、山藥、半夏、丹參、苦丁茶、葛根等,由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制劑中心生產,皖藥制字 BZ20080014,批號:20090520,規格:10 g/袋)每日30 g,1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在基礎治療方案上加用羅格列酮(成都恒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4 mg/片)每日4 mg,1個月為1個療程。兩組治療期間均停用治療本病的其他中藥及一般預防性用藥,兩組間調脂、抗凝、降壓、降糖及擴冠等用藥基本保持平衡。
① 血清 hs-CRP、ABI。② FPG、FINS、血脂(TC、TG、HDL-C、LDL-C)。③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變化。
hs-CRP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清胰島素采用磁性分離酶聯免疫測定法,測血脂時要求患者空腹,抽血前晚餐避免高脂飲食,TC、TG、HDL-C、LDL-C 采用全酶法。
2.4.1 中醫證候積分的計算:中醫辨證中五個主癥分別按無、輕、中、重各計為 0、3、5、10 分,八個次癥分別按無、輕、中、重各計為 0、1、3、5 分,兩種舌象 1分、三種舌象3分、四種舌象5分,兩種脈象1分、三種脈象3分、四種脈象5分。最后按各項累計積分,滿分為100分。
2.4.2 中醫證候臨床療效評定評分法: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

①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減分率≥70%;
②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30%≤減分率<70%;
③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減分率<30%。
所有數據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P<0.01為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① hs-CRP、FPG、FINS、IRI、TG、TC、LDL-C,組內比較: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下降(P<0.01或P<0.05),兩組間治療后比較:除hs-CRP下降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外,其余各項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②ABI治療組治療后較治療前升高(P<0.01),對照組ABI治療后較治療前無明顯差異(P>0.05)。③HDL-C兩組治療前后組內、組間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復方健胰顆粒有抗炎、降糖、調脂、改善胰島素功能和使降低了的踝肱指數升高,起到改善血管功能的作用。見表2。
治療組顯效 12例(40.0%),有效 15例(50.0%),無效3例(10.0%),總有效率90.0%;對照組顯效6例(20.0%),有效14例(46.7%),無效10例(33.3%),總有效率66.7%,兩組總有效率相比有顯著性差異(χ2=4.221,P<0.05)。說明中藥復方制劑——復方健胰顆粒在改善患者癥狀方面優于西藥。見表3。
表2 治療前后 hs-CRP、ABI、FPG、FINS、IRI、TG、TC、HDL-C、LDL-C 的變化(±s)

表2 治療前后 hs-CRP、ABI、FPG、FINS、IRI、TG、TC、HDL-C、LDL-C 的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 <0.05,**P <0.01。
組別 時間hs-CRP/(mg/L) ABI FPG/(mmol/L)FINS/(IU/mL) IRI 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治療組 治療前3.72±1.08 0.92±0.14 9.65±3.22 13.25±3.48 5.67±2.42 3.74±2.31 5.42±1.23 1.07±0.48 2.99±1.03治療后1.57±0.71▲*0.97±0.16▲▲5.90±0.89▲▲11.34±2.63▲▲2.98±0.83▲▲2.08±1.63▲▲4.62±0.87▲▲1.11±0.43 2.46±0.75▲▲對照組 治療前3.74±1.16 0.93±0.16 9.42±2.95 13.75±5.65 5.66±3.14 3.03±1.62 5.41±1.27 1.08±0.27 3.10±0.98治療后1.66±0.72▲▲0.93±0.19 6.66±1.91▲▲11.29±3.10▲▲3.40±1.62▲▲1.61±0.61▲▲4.22±0.69▲▲1.07±0.19 2.61±0.83▲

表3 治療后中醫證候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證實 MS是一個低度的全身性的炎性狀態,MS的發生往往伴隨著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1]。正是這種低度的系統性慢性炎癥反應,將代謝綜合征各組份之間的相互關系聯結了起來。這種炎癥理論初步闡明了超重或肥胖、胰島素抵抗、糖脂代謝紊亂、高血壓等臨床異常的部分分子病理機制,特別是解釋了它們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在致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作用機理[2]。炎癥也已經成為治療MS的有效靶點。
C反應蛋白是一種炎癥反應時相蛋白,是機體在炎癥或組織損傷時由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可在炎癥反應時明顯升高,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是否存在及活動強度的重要指標,對病情的監測、評估與治療效果均有重要的價值。
代謝綜合征所聚集的各成分均是動脈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可引起全身大小動脈結構和功能的異常。踝肱指數(ABI)異常是心、腦血管及外周血管意外和病死率強有力的預測因子[3]。本研究以ABI作為評價外周動脈功能的指標,探討復方健胰顆粒對MS外周動脈疾病的影響,以期為防治MS合并外周血管病變提供更好的臨床依據。
祖國醫學典籍無代謝綜合征稱謂,目前大多從其相對應的中醫病名“頭痛”、“眩暈”、“濕阻”、“消渴”、“肥胖”、“胸痹”等命名與論治。從中醫病因學來看,飲食不節、情志失調、過逸少動等是MS發病的外在因素,而先天的體質稟賦是其發病的內在因素;從中醫學病機來看,該病涉及到多個臟腑,在疾病的發生發展的病理變化過程中,不僅影響陰陽氣血津液生成與運行,而且產生熱、濕、痰、瘀等多種病理產物。我們通過長期的臨床和證候學調查結果得出:MS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乃氣陰兩虛,標實乃痰瘀互阻,而痰濁、瘀血貫徹疾病的始終,病位涉及脾、肝、腎、三焦諸臟腑。據此應用益氣養陰清熱、化濁通絡法組方“復方健胰顆粒”治療MS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復方健胰顆粒也是我們在經驗方糖敏康膠囊(顆粒)有較好的降血糖、改善胰島素功能、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改善血液流變學[4-7]、擴張T2DM下肢血管改善血供[7]、降低血清炎性標記物CRP及E-選擇素水平[4]等作用的基礎上再優化而成。方中黃芪補氣、尤善補脾肺之氣,且能生津止渴;山藥系平補脾、肺、腎三臟氣陰之佳品,針對氣陰兩虛而設,共為君。藥理研究黃芪具有調節免疫、擴張血管、降糖、改善造血、保護腎功能、抗炎保肝等作用,黃芪總苷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機制與其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抑制白細胞游出、降低PLA2活性,減少IL-8、PGE2、NO等炎性介質的產生及抑制氧自由基生產有關[8];藥理研究山藥具有降低血糖、抗衰老、調節免疫功能、調整腸胃功能、降脂等作用。半夏為化痰濁之品,痰去正易安;丹參活血祛瘀,有通達血絡之功;苦丁茶清熱生津、化痰、活血脈,共奏化濁通絡之功,三藥合而為臣。藥理研究半夏具有降血脂、解毒抗炎、一過性降壓以及糖皮質激素樣作用;藥理研究丹參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降血脂等作用,丹參酮對多種致炎劑如組胺、蛋清、角叉菜膠、甲醛及巴豆油實驗性炎癥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能減少炎癥滲出,抑制白細胞游走、降低血中PGE2和PGE1含量,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性[9];藥理研究苦丁茶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等作用。葛根生津止渴、鼓舞胃氣、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而為佐。藥理研究葛根具有鎮痛消炎、解熱及雌激素樣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糖、改善血循環等作用。縱觀全方:氣陰雙補、補中寓疏、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化痰、祛瘀、清熱、攻而不峻、清而不傷陰,使祛邪不傷正,邪去而正安。全方共奏益氣養陰清熱、化濁通絡之效。
[1]Haffner S M.Risk constel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epidemi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 patterns[J ].Am J Med,2006,119(5 Supp 11):S3-9.
[2]榮海欽.代謝綜合征還是慢性炎癥綜合征[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7,3(1):3-5.
[3]Hooi JD,KesterAD,Stoffers HE,et al.Asymp t omatic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redicte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 7-year follow-up study[J].J Clin Ep idemiol,2004,57(3):294-300.
[4]王文銳,陳曉雯,范淑允,等.糖敏康顆粒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炎癥標記物的干預作用[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2):165-167.
[5]陳曉雯.糖明康膠囊對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血液流變性影響[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1,20(5):44-46.
[6]陳曉雯.糖明康膠囊干預2型糖尿病30例[J].中醫研究,2004,17(4):27-28.
[7]陳曉雯,王文銳,范淑允,等.糖敏康顆粒對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血流動力學及血糖、血脂和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5):309-312.
[8]楊 沁.黃芪總苷的抗炎與鎮痛作用及其機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0,35(5):376.
[9]劉青云.中藥藥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