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慧, 羅心平, 王麗潔, 施海明, 范維琥, 戴瑞鴻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心內科,上海200131)
1.1 對象 從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來華山醫院心內科門診及病房就診或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中,入選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44例。排除急性冠脈綜合征、控制不佳的3級高血壓、心功能NYHA IV級、肝腎或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麝香保心丸組為長期口服麝香保心丸3~6丸/日至少12月的患者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齡為55~84歲,平均(68.9±7.9)歲;對照組為不服麝香保心丸的患者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齡為54~84歲,平均(70.3±7.5)歲。兩組均按照美國心臟病協會、美國心臟學會和歐洲心臟病協會(ACC/AHA/ESC)2006年冠心病指南進行抗血小板、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類藥物、調脂、抗缺血等冠心病常規治療,且均不服用其他抗缺血中成藥。組間患者在年齡分布、性別構成、體質指數、吸煙史、藥物過敏史、血壓、合并疾病、常規藥物治療、血糖血脂等方面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兩組患者均進行病史采集,記錄一般情況、合并疾病、用藥情況等,麝香保心丸組記錄麝香保心丸服用劑量、藥物不良反應、開始長期服用該藥前一月內血常規、肝腎功能及服藥一年以上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結果;對照組記錄冠心病常規治療過程中兩次血常規、肝腎功能結果,兩次檢查間隔一年以上。對照組所有檢查均為無癥狀常規隨訪時檢查結果,發熱、感染、肝腎功能受損等急性病程時檢查結果不予采用。
1.3 統計分析 Excel 2002建立數據庫,使用stata8.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各組間率或比例的比較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之間采用t檢驗(兩組方差齊)或t′檢驗(兩組方差不齊);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表示,兩組間的檢驗采用Wilcoxon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用藥情況 麝香保心丸組所有患者至少服用麝香保心丸3~6丸/日12月(累積劑量1 095丸),服藥最多的患者服用麝香保心丸6~8丸/日5年(累積劑量約12 775丸),服藥時間中位數為18月,服藥累積劑量中位數為2 190丸。
2.2 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過程中,麝香保心丸組觀察到1例可能與服藥相關的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1例患者在2丸/次,3次/日口服麝香保心丸1月后出現輕度胃部不適,可耐受,未予停藥,1月后自感胃部不適緩解。未觀察到惡心、明顯心率下降、蕁麻疹以及其他不良反應。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另觀察到1例麝香保心丸組患者服藥過程中出現肝功能受損,經分析考慮與服用麝香保心丸無明顯關聯:1例患者在服用麝香保心丸3~6丸/日第7月時因眩暈兩次在中醫醫院住院治療,使用丹紅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和口服中藥煎劑(具體組分不詳)。期間出現肝功能異常,ALT 768U/L,逐于我院消化科住院診療,經檢查考慮濫服中藥湯劑致藥物性肝損,經保肝治療后肝功能有所好轉,ALT 197U/L,逐出院。第10月時因前次住院期間發現AFP升高納差再次入院,經保肝抑酸保護胃黏膜等治療,出院時ALT 65U/L,出院后繼續服用麝香保心丸,肝功能正常。結合病史,尚無依據說明事件與服用麝香保心丸有關。
2.3 治療前后血常規、肝腎功能比較 在麝香保心丸組患者長期口服麝香保心丸前,兩組患者血常規(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血小板PLT)、肝腎功能(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Scr)經兩組t檢驗,各項指標基線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予麝香保心丸長期口服1年以上,兩組患者上述各項指標分別經兩組t檢驗無明顯差異(P>0.05)。組內比較,麝香保心丸組患者在服用麝香保心丸大于1年后與治療前對比,血常規、肝腎功能各項指標分別經兩組t檢驗無明顯差異(P>0.05);對照組上述指標前后比較亦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常規、肝腎功能各項指標比較
麝香保心丸脫胎自宋代著名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卒心痛”的首選良藥蘇合香丸,歷經冠心蘇合丸、蘇冰滴丸、人參蘇合丸近十年摸索最終定方[1]。該藥由人工麝香、蘇和香脂、蟾酥、人工牛黃、人參提取物、肉桂、合成冰片七味中藥固定組分和劑量組成。根據中藥藥典及文獻報道[2-3],各藥材都有一些不良反應。作為成分復雜的中成藥,組分間復雜的相互作用亦可能產生其他毒副作用。目前麝香保心丸長期口服在冠心病治療中的地位屬于輔助用藥,中西藥合用增加了不同藥物之間相互作用和反應的機會,如復方丹參注射液與右旋糖酐配伍用藥可出現過敏性休克[4],麝香保心丸亦存在類似的潛在風險。上述不良反應可出現在急救含服時,當服藥模式拓展至長期口服,這些不良反應將被更容易地觀察到。此外,服藥模式的改變帶來了最嚴峻的問題——藥物蓄積對肝腎功能的影響。
薈萃分析[5]19份臨床研究(用藥<3月),共計1998例臨床病例,麝香保心丸主要不良反應為:輕度上腹不適、惡心,發生率2.1%;唇舌麻木感發生率1.3%;偶有心率下降、蕁麻疹、頭痛不適。梁韶春[6]等對平均每日服1次麝香保心丸持續7年以上的53例患者回顧性調查,并進行心電圖、心超、腦血流、腦CT、腎功能和尿常規6項檢查,與對照組單純擴冠抗凝治療比較,提示麝香保心丸對冠心病、心腦腎保護作用,副作用極少,無水電解質、酸堿失衡和內臟損害。曾群英[7]等對77例服用麝香保心丸(2丸/日,3次/日)1年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進行隨訪,麝香保心丸組不良反應為:唇舌麻 4例(5.2%),胃部不適 3例(3.9%),頭痛 2例(2.6%);對照組肢體麻木3例(3.9%),胃痛2例(2.6%),頭痛3例(3.9%)。王麗潔[8]等進行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對200例冠心病患者(麝香保心丸組100例2丸/日,3次/日持續12月口服,對照組100例允許臨時含服)進行隨訪,麝香保心丸不良反應為口腔局部不能耐受2例,胃部不適1例,治療前后及兩組間比較,血常規、肝腎功能無異常影響。
本研究對22例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至少3~6丸/日12月(12~60月,服藥中位時間18月),中位累積劑量2 190丸(1 095丸~12 775丸)的冠心病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不良反應為輕度胃部不適1例(4.5%),與以往的文獻報道類似,發生率略高則因病例數較少所致。該不良反應考慮為冰片對胃腸道的刺激作用。該例患者在最初服用時發生,未予停藥或減藥,亦未加用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可繼續耐受6丸/日的劑量長期口服,之后未再出現胃部不適主訴。本研究尚觀察到1例患者服藥過程中出現肝功能受損。既往研究未見肝功能受損的報道。該患者在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3~6丸7月時發現肝功能受損,此前兩次在中醫醫院住院治療,曾使用多種中成藥及中藥煎劑。停止使用所有中成藥及中藥后患者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之后繼續服用麝香保心丸3~6丸/日1年,均未發現肝功能受損。盡管該不良事件出現時間與用藥時間吻合,但該不良事件未見于麝香保心丸的已知不良反應,發生前尚有其他可疑藥物應用史,再次服用麝香保心丸后未再出現,目前尚無依據提示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可引起肝功能受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藥物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尚無法排除該患者使用的多種中成藥及中藥煎劑與麝香保心丸聯合使用后由藥物相互作用導致不良事件發生。本研究比較了服藥至少1年前后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實驗室指標,未發現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對此有不良影響。
本研究兼顧了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的短時服藥劑量與累積服藥劑量,結果提示: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不良反應輕微可耐受,目前無依據提示長期用藥對肝腎功能造成影響。
[1]戴瑞鴻.我與麝香保心丸[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3):243-244.
[2]王浴生.中藥藥理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1258-1276.
[3]薛開先.關于蟾酥的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綜述[J].新醫藥學雜志,1974,1:39-44.
[4]徐春麗,孫 怡,丁麗萍,等.復方丹參與低分子右旋糖酐混合靜脈滴注致嚴重 ADR分析[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08,14(6):361.
[5]羅心平,施海明,范維琥,等.麝香保心丸的基礎與臨床[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9):718-720.
[6]梁韶春,張奇志,胡錦華,等.長期使用麝香保心丸對心腦腎保護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中成藥,2004,26(S1):78.
[7]曾群英,王禮春,高修仁,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早期輔助應用麝香保心丸治療的作用及安全性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1(4):221-223.
[8]王麗潔,羅心平,王 涌,等.冠心病患者長期應用麝香保心丸的臨床耐受性與安全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5):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