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西班牙《趣味》雜志2009年評出世界十大“黑色旅游”景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為我國唯一入選的景點。據悉,其他入選的景點有世貿大廈遺址(美國)、廣島(日本)等。相比“紅色旅游”,“黑色旅游”的悲劇色彩更具震撼力。各國如何搞黑色旅游,做到教育、文化和經濟“三贏”?《環球時報》駐外記者為您揭開謎底。
德國:魯爾煤礦變身“藝術部落”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德國“黑色旅游”的起點與德國學校的歷史教育有關。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教育基地。它建在魏瑪北部的埃特山坡上。
《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全長3公里的圍墻上還有通著380伏電壓的鐵絲網,再加上22個瞭望塔。圍繞在“主營”周邊的是為數不少的附屬“分營”。盡管保留下來的建筑只是當年極小的一部分,但用了一整天時間記者也無法全部參觀完。
上世紀50年代末,德國政府正式將集中營原址作為“黑色旅游”點開放。導游介紹說,每年都有數十萬青少年來此參觀。有的青少年和老師在此居住幾天甚至幾個星期,認真了解納粹的歷史。
德國人的記憶中除了二戰和納粹,還有工業化進程中高污染的慘痛教訓。魯爾區的關稅同盟煤礦區,就是有關高污染的“黑色旅游”景點。在煤礦區看到的景色令記者頗感意外:在高高的運煤提升井架下,一棟棟紅磚建筑排列著,建筑之間是修剪整齊的草坪和寬寬的人行道。礦區內,展示了從煤的開采到加工的全過程。其面積相當于200個足球場,且原汁原味。
聽導游介紹,該煤礦已有150多年歷史。20世紀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礦。二戰后 ,該煤礦成為德國經濟的發動機。但之后“黑色黃金”末日來臨,煤礦污染使當地成了“癌癥區”。1986年圣誕節前一天,煤礦被關閉。
后來,煤礦區所在的魯爾區的53個城市經歷了結構轉型。如今,煤礦區已經成為一個藝術、創意和業余活動中心。在廠房里舉辦各種藝術展或音樂會,主題很多與保護環境有關。而且,這里也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休閑娛樂場所:夏天,人們可以在用集裝箱焊接的游泳池內游泳,或者蹬著一部大輪子車在焦化廠的老煉焦爐之間兜風游覽。礦區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德國政府希望民眾在這些真實場景中,寓教于樂,牢記為環境污染曾付出的代價。2001年,該礦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并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煤礦工業區”。
當然,德國最有名的“黑色旅游”點當屬柏林墻。1989年作為冷戰象征的柏林墻被拆除,但近幾年,柏林墻卻不斷被修復。特別是“東面畫廊”,作為目前柏林墻殘余最長的一段,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來參觀,在墻壁前拍照留念。1990年,即柏林墻倒塌后的第二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這段圍墻上畫下了各種各樣巨大的壁畫。以柏林墻為主線,柏林還開放東德越墻紀念館、東德國家安全部博物館等紀念場所,讓世人銘記這段歷史。
“黑色旅游”點甚至已經與德國人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在德國北部城市漢堡就有一個歐洲最大的墓園——奧斯多夫墓園,其面積達405公頃。
記者行走在墓園中,舉目看到的盡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即使偶爾看到一片墓地,其墓碑也非常具有藝術性,分別是和平、天使、愛情、憂傷、希望等主題。據當地老人講,這個墓園已經有150多年歷史,當時設計這個墓園的建筑師希望:每個死去的人都應該在天堂般美麗的花園中得到安息,于是才有了現在的美景。
到目前為止,已有150萬人在這里安息。開始時,這里埋葬的大多是來漢堡的外鄉人,包括很多販賣到歐洲的奴隸。二戰時,這里又成為戰爭死亡者的墓地,至今仍有大片戰亡的德國士兵的墓碑。二戰前后,有不少華人因戰爭、迫害死亡,也埋葬在這里。
當地人希望,因戰爭死亡的人能在這里安息,也讓活著的人記住和平。現在,墓園已成為一個城市公園,是人們休息療養的好去處。墓園里有大約17公里長的專門為汽車、自行車和步行者修的公路和小道,還有兩條公交車線路在這里穿過。記者看到,墓園里還有不少家庭在野餐,日光浴,讓人根本感覺不到這里是墓園。▲
英國:黑奴交易市場是活教材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除了奧斯威辛集中營遺址之外,歐洲還有不少“黑色旅游”景點,雖然充滿血與淚,但對于后人來說卻是了解歷史的“活教材”。
英國首都倫敦就有不少“黑色旅游”景點。從白金漢宮附近的地鐵站只要乘車8分鐘就可以抵達紀念黑奴貿易的小鎮布里克斯敦。2007年3月25日,英國舉行了紀念廢除奴隸貿易200周年的活動。面對一直以來非洲裔團體要求英國政府正式道歉并賠償奴隸后代的要求,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在議會上對英國曾參與奴隸貿易的做法表示抱歉。與此同時,倫敦東南部小鎮布里克斯敦也因為是當年黑奴聚集的主要地點,成為紀念這段歷史的“黑色旅游”景點。
從地鐵站出來步行兩分鐘就可以看到路邊的一塊路牌:風吹廣場——奴隸貿易制度紀念地。這也是倫敦乃至英國第一塊明確標示有關奴隸貿易歷史的“黑色旅游”景點路牌。如今在布里克斯敦生活的黑人后代多是來自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當地的后人后裔懷特告訴記者,布里克斯敦并沒有修建什么大型歷史博物館來講述當年的歷史,而是采用了一種更加生活化的方式,把街區各個角落都布置成紀念場所。在他的指引下記者注意到,在布里克斯敦街角的一些蔬菜水果鋪門前都嵌有一塊銅牌,上面寫著過去幾個世紀里哪些黑人曾在這里生活。記者在街角看到的一塊銅牌上寫著:1981年,布里克斯敦當地黑人再次因為不滿政府不愿為當年歷史道歉,加上對現實生活中遭遇的歧視不滿而發起大規模騷亂,當時這個商店被完全焚毀。
在布里克斯敦,你可以看到一艘后人打造,停靠在泰晤士河邊的奴隸貿易商船。船上最醒目的就是一個木制的飛鏢靶,靶下寫著一行小字:在倫敦,無論你把手中的飛鏢投向何處,都能找尋到當年被販賣來的黑人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如今,布里克斯敦已經成了當地年輕一代了解祖先歷史的最好課堂。
講述發生在布里克斯敦的奴隸貿易歷史已經成為當地“黑色旅游”產業,雖然前期的資金由當地政府和一些基金會承擔,但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里,當地人從參觀門票、小紀念品以及觀光馬車等項目中都不斷獲得收益。
來這里旅游的人不僅是英國本土的,而是來自世界各地。倫敦旅游局的發言人對記者說,根據他們的統計,每年來倫敦旅游的國際國內游客人數超過600萬,其中半數都來過布里克斯敦,足見“黑色旅游”市場的樂觀前景。▲
日本人將煩惱留在神社
本報特約記者 川 陵
從古代起人們就認為詛咒可以讓敵人遇到倒霉的事情,發展到后來,有扎小人、打小人的做法。這個方法是否靈驗,很難去驗證,但就算不能害到敵人,也能讓自己心頭的怨氣消散,不失為一種原始的心理療法。在日本今天的神社中,依然能看到這種消除煩惱和怨氣的活動,只是形式上變得更加柔和,不再是詛咒,而是以消除煩惱的形式出現,畢竟詛咒別人是一種見不得光的行為。神社里會提供一小張白紙和鉛筆,讓你把煩惱寫在白紙上。這些白紙有些是長方形的,有些是小人的形狀,日本人稱之為人形。來訪的信眾把煩惱寫在紙上,并留在神社里,這樣自己的煩惱就沒了。
常見的辦法是把紙條系在神社的樹枝上或欄桿上。小紙人的處理方法則有些不同,人們選擇寫小紙人的時候,這件煩惱往往和一個人有關,系在樹上也不是辦法,燒掉不僅污染環境,還容易引起火災。于是人們把小人放在水里,慢慢融化。如今這個活動已經完全沒有詛咒的意味了,只是消除煩惱,小紙人不一定代表敵人,常常代表自己,把有煩惱的自己化掉。▲
韓國:在崇禮門灰燼中受教育
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詹德斌
韓國《朝鮮日報》最近請各界專家預測了2010年引領人們生活的新趨勢,其中“黑色旅游”成為十大流行時尚之一。《朝鮮日報》說,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已經讓一些人感到厭倦,而提供“反省”機會的主題觀光——“黑色旅游”有望受到關注。作為從失敗中獲得教訓的“失敗學”的一個類別,黑色旅游可以讓你親臨歷史中的悲劇性現場。
韓國語言文字主管機構將英語直譯的“黑色旅游”翻譯成“歷史教訓旅游”。在韓國,“黑色旅游”興起于具有600年歷史的韓國國寶1號——崇禮門在2008年2月的縱火中成為灰燼之際。當時,每天都有數百名來自韓國各地的游客前往崇禮門現場參觀,并從中接受相關教育,于是一些人提出了將崇禮門火災現場開發成黑色旅游商品的想法。之后,韓國觀光公社開始積極尋找靈活利用黑色旅游的方案,韓國各地方政府也興起了開發黑色旅游資源的熱潮。
韓國很多地方都具有打造成“黑色旅游”景點的潛力。如,韓國開化時期迫害天主教的忠南瑞山海梅邑城,日本殖民時期在濟州島留下的“4·3事件”遺址,朝鮮戰爭遺留的非軍事區(DMZ),舉行各種祈禱南北統一活動的臨津閣,廢棄的礦山和鐵道等。有些人甚至提出將三天兩頭上演打架的國會會議廳、雙龍汽車工會與全副武裝的警察對峙的現場等,都保留下來作為黑色旅游資源。
一些專家稱,“黑色旅游”并不是單純主題旅游,要想收到黑色旅游的教育效果并不容易,最關鍵的是不能讓游客陷入廉價的欣賞中,而要讓他們客觀地認識慘狀,學習歷史知識,并從中汲取教訓。
環球時報20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