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宏 雷楚林 李仁鵬
脛骨平臺骨折是負重關節的關節內骨折,常伴發半月板、交叉韌帶、側副韌帶損傷,處理較困難。傳統手術是在直視下切開關節囊復位內固定,因切口大、局部軟組織廣泛剝離、損傷膝前滑動裝置、出血滲血多,常常造成術后關節內外粘連;加之術后長期石膏固定,限制早期功能鍛煉,因此明顯影響膝關節功能的恢復,甚至引起膝關節僵直。關節鏡微創技術具有損傷小,復位可靠等優點,在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中的應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筆者自2006年6月~2009年2月采用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58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8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齡21~55歲,平均(37.58±5.02)歲。按Schatzker的分類:I型23例、Ⅱ型12例、Ⅲ型9例、Ⅳ型8例、V型4例;合并半月板游離緣破裂13例,前交叉韌帶脛側止點撕脫骨折6例,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4例。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20~56歲,平均(36.94±5.41)歲,I型18例、Ⅱ型15例、Ⅲ型8例、Ⅳ型6例、V型3例;合并半月板游離緣破裂10例,前交叉韌帶脛側止點撕脫骨折6例,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療法,由膝關節前內側或前外側入路,或根據術前X線和CT結果,按主要關節面塌陷的部位決定手術入路。切口繞過髕骨邊緣,轉向中線,直到脛骨結節,必要時可沿脛骨嵴向下延伸,將皮膚和皮下組織一起翻起,以免皮瓣壞死。切開關節囊,檢查半月板,如無損傷或僅周圍分離則保留。切開連接在半月板上的冠狀韌帶,翻起半月板,顯露塌陷的關節面,翻開骨折的皮質骨塊。在塌陷的骨塊下面插入寬10mm的骨鑿,輕輕撬起塌陷的關節面,復位骨折塊,使脛骨髁骨片與關節面互相吻合,術中用C形臂X線機觀察骨折復位固定情況。對于合并的半月板和韌帶損傷一并修復。I型骨折行切開復位松質骨螺釘內固定;Ⅱ~Ⅳ型骨折行切開復位支持鋼板加螺釘內固定。
1.2.2 觀察組
手術在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下進行。首先施行膝關節鏡檢查,經膝關節前外側或前內側入路置鏡,灌洗關節腔,清除關節腔積血,清理關節內游離骨塊、骨折間隙血凝塊,鏡檢明確脛骨平臺骨折關節面骨折部位、范圍、形態和半月板及韌帶損傷情況。①Schatzker I型骨折:采用手法牽引,推擠骨折塊進行復位。鏡下觀察復位情況滿意后,以2~3枚6.5mm皮質骨螺絲釘經皮固定;鏡下監視防止螺絲釘侵及關節面。②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在牽引和推擠的同時,可以應用關節鏡專用探鉤或骨膜剝離器進行撬撥復位。對于閉合復位失敗者,在關節鏡監視下用探鉤撬起半月板,找到骨折部位后,在脛骨結節下方2cm、外側lcm處開2cm×lcm骨窗,在關節面下置入撬撥器或推頂器,直至骨折關節面恢復平整。復位成功后,取自體髂骨植入骨缺損區,并以支撐鋼板固定。對于合并的損傷,根據情況酌情處理。③SchatzkerigⅣ型骨折:先在擬放置支持鋼板側作有限縱行切口,顯露關節外骨折線,不切開關節囊而行關節外復位,用支持鋼板固定,靠近關節面的2枚松質骨螺釘暫不固定;關節鏡下通過關節面下方骨窗向上沖頂關節面,復位滿意后植入自體骨并將2枚螺釘完全固定。④V型(雙髁骨折):于關節鏡監視下先整復一側骨塊,以克氏針臨時固定后再整復另一側骨塊,以松質骨螺釘(應通過對側骨皮質)固定兩側骨塊,如骨塊大且不穩定,可分別于內外髁部各做一有限切口(兩切口相距7cm),各置一塊鋼板固定。
1.3 術后處理
抬高患肢,石膏托外固定,適度加壓包扎48小時,冰敷患膝24小時。穿刺抽吸關節腔積液。盡早進行功能鍛煉,有利于關節的模造,促進關節功能早期的恢復[2]。術者根據患者傷口情況,觀察組在術后3到5天(平均3.8天)開始功能鍛煉;對照組在術后6到9天(平均7.2天)開始功能鍛煉。功能鍛煉為被動膝關節活動,膝關節固定下非固定關節活動鍛煉肌力。下床或睡眠時石膏托固定保護,避免負重至術后3月左右(根據骨折愈合情況而定)。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功能恢復情況。術后每月復查X線,觀察骨折愈合時間。功能恢復情況采用Rasm ussen[3]評分(依據疼痛、行走能力、伸膝、關節活動度和關節穩定性評定):優≥27分,良26~20分,可19~10分,差9~6分。
1.5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用t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檢驗標準a=0.05,采用統計軟件SPSS15.0完成。
2.1 兩組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優39例,良14例,可5例,優良率為91.38%。對照組優4例,良6例,可4例,優良率為7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情況
觀察組手術及骨折愈合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切口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1 兩組優良率比較[n(%)]
表2 兩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t=2.634,2.179,△P<0.05,t=2.963,△△P<0.01。
組別 n 手術時間(m in) 切口長度(cm) 骨折愈合時間(月)觀察組 58 83.21±28.40△ 5.92±1.64△△ 3.24±0.46△對照組 50 110.82±32.73 18.38±2.81 5.66±0.82
2.3 隨訪
兩組隨訪時間12~30個月,平均月數為19.7個月,近期療效滿意。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切口愈合不良、骨關節內感染、骨筋膜室綜合征及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均順利愈合。
脛骨平臺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的關節內骨折,損傷機制復雜,類型多樣,對膝關節的完整性、穩定性、活動性都有影響;同時可伴有韌帶、半月板的損傷,直接影響膝關節的功能。治療要求是解剖復位關節面,恢復關節的穩定性,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以減少膝關節功能的喪失,避免或推遲骨關節炎的發生。處理起來有一定難度[4]。傳統方法如石膏外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或長期牽引治療都很難達到上述要求,復位困難。尤其是關節面難以復位,且手術時間長、切口較大,骨折愈合慢、并發癥多等[5]。而關節鏡具有以下優點:①能提供良好的關節內視野,可較清楚地了解關節內結構的損傷情況,能基本保證骨折的復位。②手術時間縮短、手術創傷小,不打開關節囊,關節腔基本不暴露,感染機會小,術中關節囊和骨折端軟組織剝離少,出血少,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術后關節腔內外粘連因素,最大程度地減少手術并發癥。③骨折復位及植骨可增加軟組織的固定作用,且術后一般無需石膏固定,患者可在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有利于術后的關節功能恢復。④同時處理去除凝血塊、纖維素滲出物、骨及軟骨等碎片,在微小切口下完成多個手術。鑒于其優點突出,被越來越多骨科臨床醫生用于治療脛骨平臺骨折[6-7]。本研究采用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58例,手術時間為(83.21±28.40)m in,切口長度為(5.92±1.64)cm,術后復查X線,全部達到解剖對位,骨折愈合時間為(3.24±0.46)月,優良率達91.38%,比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有明顯的優勢。
綜上所述,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Schatzker I~V型脛骨平臺骨折,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骨折愈合快、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和術后并發癥少等優勢,是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1]Handelberg FJ,Scheerinck T,Casteleyn PP,et a1.Fractures ofthe uppertibia and arthroscopic techniques[J].Techniques in Knee Surgery,2003,2(2):lO9-116.
[2]Mueller CA,Eingartner C,Schrcitmueller E,et a1.Primary stability of various forms of osteosynth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tibia[J].J Bone Joint Surg(Br),2005,87(3):426-432.
[3]Kataria H,Sharma N,Kanojia RK,Small wire ex ternal fixation for high energy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J Orthop Surg(Hong Kong),2007,15(2):l37-143.
[4]侯筱魁,孫駿.脛骨平臺骨折的現代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3):244-245.
[5]王金星,陳勇忠,周清碧,等.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及臨床疔效分析[J],河南醫學,2007,18(6):57.
[6]Lubowitz JH,Vance KJ,Ayala M,et al.Interference screw technique for arthroscopic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compression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lateau[J].Arthroscopy,2006,22(12):1359.l-3.
[7]徐斌,徐洪港.膝關節鏡聯合有限切口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J].中國骨傷,2008,21(6):44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