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燕
【摘要】人文的作用在于通過教育提高素質,促進人更加和諧持續全面地發展。人文素質教育是傳承中華古老文明的需要,是當代人才競爭的需要,是塑造青年理想人格的需要。通過確立評價體系,構建新模式,營造校園文化等方式,可以把職業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引向深入。
【關鍵詞】人文教育 人文素質 職業院校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科技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形成,青年價值觀和社會意識多元化趨勢,給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挑戰。面對新形勢,如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進一步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給我們德育工作者開設了新課題。
一、全面認識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內涵
1、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認識
“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一詞,最早見之于古籍《易經》,其中說到“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就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它是人類實踐能力、方式及成果的總稱。中國古代的“人文”特指“禮教文化”。人文科學,最早出自拉丁文,系指人性修養、文化教育領域的學科知識。人文科學包括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等等。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過教育提高素質,促進人更加和諧持續全面地發展。我們知道,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等影響,通過自身努力養成的穩定的、長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質和素養。我們倡導的素質教育是以育人為根本、全面發展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質就是人文科學、人文知識在教育對象身上所體現的內在品格。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簡言之,就是傳授人文知識、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質的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論修養、道德情操,就是教會青年學生如何做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
2、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質教育是傳承古老中華文明的需要。古老中華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傳承更新的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思維方式、生活習俗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合構而成。在這種傳統文化基礎上孕育出來的傳統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循人倫而以和為本。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人文精神,與加強學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趨同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人文素質教育就應當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基礎,這些優秀的文化對青年思想感情的熏陶,對精神境界的提升,對創新能力的拓展,對古老文明的認識,對民族精神的凝聚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樣的教育才不會失去根基和底蘊。以人為本,就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我教育意識,在傳統文化中就有古代知識分子“嚴于律己”、“自強不息”的傳統,通過“內省”來提高道德修養的做法。借鑒這樣的理念,我們把學生作為主體,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為有效途徑,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
其次,人文素質教育是當代人才競爭的需要。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外在表現為經濟、國防、科技的競爭,內在表現為人才的競爭、人才素質的競爭,誰在人的素質上占優勢,誰將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權。我國只有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人才培養上更新觀念,從青少年抓起,從人文素質教育入手,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才能適應新形勢下人才競爭的需要。知識經濟時代是人進一步走向全面發展的時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離不開人的人文素質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質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內容,也是人的專業能力、業務素質發展的必要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專業能力、業務素質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發展的條件,而人的人文素質,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認識能力、文化教養,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發展的標志。
第三,人文素質教育是塑造青年理想人格的需要。人格,即人的信仰和情操、態度和興趣、氣質和素養以及價值觀的總和,它是人的內在素質與外在素質的統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內在素質,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識。我們知道,推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必須依靠內在的動力,這種內在的動力來自于人的素質,建設現代化的國家必須依靠具有現代素質的人,具有現代素質的人首先要具有健康理想的人格。傳授人文知識,可以幫助青年確立人生航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幫助青年拓展思維、陶冶情操,可以培養青年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原則和職業道德操守,可以提高青年的人性修養。
二、重在實踐、創新人文素質教育新特色
認識人文素質的內涵,了解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必要性,才能使我們在實踐中大膽創新。馬鋼技師學院近年來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教育理念,立足實際,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提出了“以素質教育為基礎,技能培養為本位,就業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確立了“打造金色藍領”的核心價值觀,全面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藍”校園文化。
1、確立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
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是馬鋼技師學院立足自身、面向未來、適應市場,創新教育方法、拓寬教育內容,突出“以人為本、全面育人”思想的與時俱進的新舉措。開展好人文素質教育首先要確立科學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對學生有著良好的導向作用,既有利于學生自覺地把人文教育變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學生自覺地提高人文素養。我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提出了為期三年的計劃,每學期安排人文素質教育授課和實踐活動,課程分必修和選修兩類,內容由淺入深,古今中外人文百科皆涵蓋其中,實踐活動有自我修養和集體活動組成,實踐活動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潛能和協作精神。在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學院發放人文素質教育考核卡,由班主任、系部、學生處逐級跟蹤考核,考核以學分制為基礎,參加授課和實踐活動取得相應分值,每學期達到規定分值即為合格。第一學年考核合格發放人文素質初級證書。第二學年考核合格發放人文素質中級證書。第三學年考核合格發放人文素質高級證書。人文素質等級證書制度使我們的人文素質教育走上了正軌。
2、構建人文素質教育的新模式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是我們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大特色。我們在人文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采用新模式,在課程設計上綜合考慮三個學年,對每一學年既強調系統性又兼顧相對獨立性,三個學年課程涵蓋了人文精神、人文景觀、華夏文明、文化名人、名著欣賞、音樂美術、影視欣賞、綜合藝術等方面。課程設計力求精心策劃,課程內容中把人文與地域結合起來,把馬鋼與鋼城結合起來,把美與藝術結合起來,把歷史與現代結合起來。安排了《鋼鐵是這樣煉成的》講座、馬鞍山歷史文化介紹、《網絡黑客與計算機病毒》講座、《徽駱駝》講座、《魯迅的人生》賞析、《紅樓夢》欣賞、《李白與馬鞍山》講座、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欣賞、觀看電影《驚濤駭浪》以及學唱《金藍之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開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動、美化校園活動、巧手作品展示等實踐活動。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和選擇性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進討論式教學、辯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直觀形象教學,為了保證教育質量,我們邀請了資深教師、文化工作者、市有關專家、全國優秀教師來校授課。
3、營造校園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校園文化的人文氛圍,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教育引領和文化啟迪的有效形式,它通過校風、學風、教風的外在表現,體現了我們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馬鋼技師學院走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藍”校園文化,豐富了人文素質教育的新內涵。
打造金色藍領,既是學校辦學歷史的積淀,更是學校自我發展的主題。“金藍”校園文化是學院在多年闖市場、創品牌、育新人的實踐中創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它是以我們特有的辦學目標、市場定位、價值取向為核心的特色文化。弘揚“金藍”文化,是我們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大舞臺。在打造金色藍領價值觀的引領下,學院新建了教學樓、實訓樓、辦公樓,加大了教學實訓和生活設施的投入,美化綠化了校園環境。在聚焦教育質量、提升管理效能的主題下,學校全面推行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提出了“顧客第一、技能為本、有效控制、持續改進”的質量方針,修訂了各項規章制度和學生行為規范。“金藍”文化引領學生樹立“用知識改變命運、用技能改寫人生”的求學理念,它凝聚著師生的力量,推動著人文素質教育在各個層面展開。
讀書活動是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側面。為了開展好讀書活動,學院成立了讀書指導委員會,每年推薦古今中外的30篇讀書書目,提出了“每天一小時,每學期一本書”的讀書口號,舉辦了讀書心得交流會,為學生辦理了圖書借閱卡,青年學生樹立終身讀書的理念真正做到了“與書結緣”。
金藍文化藝術節是我們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大亮點,它把文化引領與學生參與有效地結合起來。學院成立了金藍合唱團,成立了金藍藝術團,兩年舉辦一次金藍文化藝術節。用《金藍之歌》唱響了求學、奮進的主旋律。除此之外,青年志原者活動、祭掃烈士陵園、歌詠比賽、革命傳統教育報告會、巧手展示大賽等,這些活動點綴著我們金藍文化的方方面面,使我們的人文素質教育更具吸引力、更具號召力、更具凝聚力。■
(作者單位:安徽馬鋼技師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