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道蘭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問題,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關注,并在教學實踐中孜孜追求、努力探索。本文從轉變教師的角色、領會課程標準的內涵、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教學模式與手段的更新等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角色轉變 課程標準 創新能力 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現代教學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同時,教材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尋求適合本地學生實際,符合新課程要求的課堂教學模式。下面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就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問題,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擺正位置,實現角色的轉變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領導者,新課改下,能否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將直接影響到課程改革的成敗,關系到課堂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因此,教師必須提高認識,努力實現角色的轉變。
第一、教師應由課堂教學的“導演”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轉變。
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應尊重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放開手腳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獨立性。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個別學習、小組討論或全班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學習創設合作交流的空間。當然,教師還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主學習,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些情境和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中解決了問題,學習了新知識,從而達到新課標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第二、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轉變。
作為引導者,教師上課時要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教師的引導應引而不發,導而不明。引導的內容應是多方面的,既有方法和思維的引導,還要教給學生怎樣做人的道理。引導是一種啟迪,也是一種激勵。教師在學生“迷路”時,應引導他們如何辨明方向,當學生攀登知識高峰并產生畏懼心理時,給他們以精神鼓勵,激勵他們勇于攀登,直至到達光輝的頂點。
第三、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和學生一起去尋求真理,去分享他們的情感與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平等、民主、合作。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以觀察、傾聽、交流等方式參與教學活動。觀察可以調控教學;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強了師生的認知能力,更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感情。教師要以親切的話語、優雅的舉止來實現交流。
二、深諳課程標準內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具有科學性、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課程標準確立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此還沒有足夠的認識,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比較淡薄。
不可否認,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可以直接借鑒的經驗,要靠廣大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與探究。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并逐步樹立“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尊重學生個性和獨特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著眼于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開發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大膽、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通過討論、調查、查閱資料、訪談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生的要求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采取多種方式、方法進行,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從而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等方式,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三、發揮課堂效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廣大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那么,我們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第一、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課堂上,如果只是教師口若懸河,津津樂道,那只是一種說教,對學生很難有啟發、誘導作用。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并說出自己的見解,才能檢驗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正確,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啟發、鼓勵學生,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增強創新意識。
第二、創造機會,讓學生插上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想象力是一種神奇的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要求我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勇于并善于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第三、注重知識積累,構建知識網絡。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提出和解決教師從未教過的一些問題,找出相關知識間的聯系并進行整合,構建知識網絡。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通過分析、比較形成規律性的知識。
四、強化新課程新理念,探尋新的教學模式和手段
新課改下變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必要,也是廣大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寓情感教育于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各學科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學生可能會感到枯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各學科的教師應設法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利用多媒體教學,自制教具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深奧的原理變得形象化、生動化。當然,運用情感教學,教師必須有真情實感。富于激情的講述,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增強師生間的感情,產生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所以,在陳述充滿激情的事件時,為達到渲染氣氛的效果,教師要情緒激昂,慷慨陳詞;而在講述真情故事時,則要語氣輕緩,和風細雨般地滋潤學生心田,使他們為之動情,撞擊出情感火花,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開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下各學科的教學內容既豐富又生動,但又以簡單抽象的語言、文字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圖表來認識、理解它們所代表的實際內容。作為教師,要使學生的學習具有真正的意義,就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并在實踐中獲得感受,領會知識。否則學生會因感到枯燥乏味而產生厭學情緒。探究性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實踐形式,它把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其問題性、實踐性和參與性更加明顯。同時,探究學習改變了過去“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的學習方式,激勵學生通過實踐培養創新能力,鼓勵他們“在做中學”、在玩中學”,通過實踐活動,學習和領會各學科教學內容所蘊含的道理。比如我們可把所教內容設計成小問題,讓學生借助圖書館或互聯網收集整理材料、展開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答案;也可以通過板報、小型演講、辯論和社區調查等形式,為學生創造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毋庸置疑,新課改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位教師都會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符合自己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以實現新課程標準的目的和要求。■
參考文獻
①張行濤、郭東岐主編:《新世紀教師素養》
②陳旭遠主編:《新課程 新理念》
③《新課程教師課堂技能指導》
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作者單位:合肥市第三十六中學)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