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辛祺
【摘要】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它們各有各的優勢,也都有自己適合使用的情況,不存在好與壞的差別,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老師和學生應該掌握的.在很多情況下,如果把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結合起來會更有利于老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接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說有一些學生對課本上的定義都記得十分清楚,但是在用的過程中卻不是很會用,也有的學生很會做題,卻并不清楚課本上的定義或者概念,這樣的現象都是不正常的,對于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要善于從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中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方法.
一、接受性學習
接受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學到知識的過程,學生通過對書本上的概念或者定義的學習,來掌握知識.書本上的定義是前人經過探索、研究發現的定理,是有一定正確性的,也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做題,學生通過對這些定義進行消化和吸收,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接受性學習雖然也是一種學習知識的過程,但是它是一種被動接受的過程,這種學習方法非常強調老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果學生一味地使用這種方法來學習,會使得學生對老師產生一種依賴心理,不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接受性學習也并不是毫無用處的,很多人認為接受性學習是一種低級的學習方法,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接受性學習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是有很大的用處的,簡單一點的接受性學習的應用是“背定義定理”,這些定義定理都是學生在做題過程中的依據,只有掌握好了這些基本的概念、定義,學生才能去做題,才能提高做題效率,復雜一點的接受性學習的應用是“題海戰術”,題海戰術是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一種常用的學習方法,只有做的題目多了,見的題型多了,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毫不畏懼,就算是遇到一些從未見過的題型,學生也可以快速地開闊思維,找到解題的思路.
二、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對學生進行指導或者幫助,學生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探究.這對學生的意志、能力、獨立性等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如果學生做得很好,獲得勝利的果實,也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研究數學的興趣,更可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探究性學習非常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有時候會適當地忽略老師的存在,它強調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不再是從課本上直接獲取前人的經驗,而是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結果,順便對前人的經驗進行檢驗.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它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長久地記住知識.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并不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反而學生才是課堂上的主人,老師要多給學生創造探究性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可以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通過研究探索的方式,把新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通常在幾何圖形學習這一章節的學習過程中,老師會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幾何圖形的學習是非常抽象的,單純地靠老師講授,學生是很難對知識有自己的理解的,必須要靠學生自己參與其中.比如說,老師可以讓學生找到一些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實物,讓他們帶到教室來,在上課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來講述自己手里拿的物體有幾個面、幾條棱、面積怎么計算、體積怎么計算;老師也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尋找教室里存在的長方形、正方形、長方體、正方體等,讓學生把抽象的圖形和生活聯系在一起.
三、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結合
接受性學習強調老師的講授、學生的記憶,它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是現在比較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這兩種學習方式都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各的缺陷,并不是在每種情況下都適用,在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這兩種方法進行有機結合.探究性學習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老師的主導作用,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接受性學習則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過于強調老師的主導作用.讓這兩種方法進行結合,互相取長補短,讓老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和實施者.
在學習數學新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對新的內容進行導入,讓學生對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讓學生去自己探究,這樣學生在探究的時候才不是盲目的.比如說還是在學習幾何圖形的時候,老師可以先拿著粉筆盒、黑板等東西跟學生講一下什么叫長方體、什么叫正方體以及一些基本的概念,讓學生對幾何圖形有一個了解,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長方體或者正方體.
結束語
小學數學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小學數學的這兩種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要在了解它們各自的優點、缺點、適用范圍的基礎上,學會選擇使用哪種學習方法.更主要的是,學生和老師要學會將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進行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朱浩.淺談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結合[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