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芹
苦,卻樂此不疲,從生理角度講,學習的過程肯定是痛苦的.但學習的過程應是痛并快樂著的.實際上,教師的教學本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課堂上,讓學生有思維的歡愉度,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學習究竟是誰的事?教學有時需要教師保持“無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過多干預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
教師的使命是喚醒和激勵學生親自去思考,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積極的學習感受.
為此,教師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名積極向上的數學老師,那么如何做一名積極向上的數學老師呢?
一、在閱讀中培養陽光的自我
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人們的思想卻越來越受到物質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是帶給學生的,也是帶給老師的,學生心理浮躁,教師心理也浮躁,所以說,現在的教師要想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教師不斷地努力,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我認為閱讀是調整心態的有效途徑.
教師只有多讀書,才能擺正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才能成為一個思想上的成
功者.閱讀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在現實的信息社會中,要獲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閱讀也是最重要的手段.通過閱讀,讀者能獲得情感的體驗、美的享受.在閱讀中,通過對文章的解讀、文字的接觸而獲得情感的歷練,擁有陽光的心態.
工作中難免遇到挫折與困難,甚至有時會遇到不如意,教學效果的不盡人意,學生的不理解,這時我們需要有一顆“平常心”來面對發生的一切,那么經歷風雨后的自己將會更加堅強.將會看到風雨后陽光是那么明媚,并著手創造屬于自己的一片晴空.
找到美,才能擁有陽光心態.現在大家面臨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呢?我們的財富在增加,但是滿意感在下降;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但是快樂卻不是越來越多;溝通的工具越來越多,但是深入的交流卻不多;我思前想后發現是心態出了問題.我要提醒自己,好心情才能欣賞好風光,好花要有好心賞.
作為教師的我,當然希望學生去努力學習,去參加考試拿高分.但是,也要問自己一句:家長是人,老師是人,學生是什么?學生也是人!老師給予學生的評價,肯定有對分數的評價,但教師更應該看重的是學生的健康、道德、審美、熱情、興趣和愛好.一個誠實善良、忠厚老實的孩子,他還樂于助人,那為什么教師一定要去在乎他考試是不是拿高分?教師要找到快樂,就要多在學生和教學上制造快樂,多在學生身上去發現快樂.
自己內心充滿對學生的愛,才能得到學生的愛,教師內心充滿熱量,才能釋放熱量.要想讓自己充滿熱量,首先要閱讀,通過閱讀讓自己成為陽光向上的教師.
陽光心態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能夠讓人感受到陽光心態是一種讓人積極融入環
境的積極心態,能夠讓人學會知足和感恩,擁有豁達與寬容的心態.具備了這種心態,就知道了怎
樣在知足和進取之間權衡,學會在追求與放棄之間抉擇.懂得在得意與失意之間取舍.
好的書籍如冬日陽光,只有讓陽光照進心靈,才能發現生活多么美好!
二、在反思中不斷地調整自己
作為教師要善于反思.那么,該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呢?第一,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有效的行為才能創造價值,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有效,反思自己的備課是否充分,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反思自己的授課方式是否調動了每名學生的注意力,自己的課堂是否生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高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為學生接受,對于學生的思想教育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反思今后如何提高課堂效率等.第二,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個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就要做一輩子學生.教師職業注定要“活到老,學到老”.首先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這就需要我們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向網絡學習,向專家學習.其次,要給自己制訂一個學習計劃,如計劃每學期至少閱讀一本有關的教育專著,每周寫一篇教學反思,每隔一段時間與外校的同行進行一次交流等,通過閱讀、聆聽、實踐提升文化素養和教學技能,避免職業倦怠.第三,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個創造者.今天的教育,已不能停留在完成傳遞文化知識和技能之上,而應該把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所以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應試技能和方法的傳授上,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滿足學生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需求,我們要不斷更新理念,不斷創造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好學生,做好教育的弄潮兒.第四,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個學生的知心人.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要做學生的知心人,唯有與學生的心靈和諧共振,才能產生巨大的教育力.學生做錯事,我們要理解學生,與學生達成共鳴后,再去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讓學生欣然接受教導.這比嚴厲的訓斥更有效.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他們,從尊重愛護他們出發.此外,我們要反思自己是否給學生一個善意的微笑,課堂上是否有一個關愛的眼神,是否有一句信任與鼓勵的話語.因此,做學生的知心人,就是要給學生陽光,讓他們燦爛.第五,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個研究者.研究,不是專家的專利.每位教師都有研究的權利.研究可以小到一次活動的小結,一次微課題的反思,大到做課題,寫論文.課堂教學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需要不斷地反思與研究探索.我們要反思自己在平時工作中是得過且過呢,還是不斷尋找在教學上的突破,以達到精益求精?我們要反思針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是否都追根溯源等.有反思,有研究,教育教學才能推陳出新,充滿生機和活力.總之,反思是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要堅持反思并記錄下來,經常翻閱這些反思,養成好的反思習慣.習慣決定成功,堅信在教育的道路上,經常反思才不會迷茫,才能真正體會到教育的真諦.
三、善于傾聽,磨礪自己的心境
傾聽,是一種積累;傾聽,是一種理解;傾聽,是一種能力;傾聽,更是一種尊重,是一種個人道德素養的體現.我們做教師的不僅要俯下身來與學生做朋友,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還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掌握聽的方法,激發他們聽的熱情,讓學生享受聽的快樂,這樣才能體現教師的智者價值.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古往今來,我們都在強調傾聽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是理解掌握知識和學會欣賞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條件之一.可是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同學還沒回答完,便有個別學生插進話來,還有的學生只顧表述自己的想法,根本不聽是否已有相同見解和答案被提出;也有學生干脆不聽,在下面做小動作,課堂效果很不理想.長此下去,學生就會因忽略傾聽的作用,導致學習態度浮躁,其實,在活躍的數學課堂里,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體現.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傾聽,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同學的發言,才能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開啟思維的火花,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才能保證課堂活動有效地進行.
那么,我們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讓學生正確表現,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呢?關愛學生,讓學生愿聽.有位哲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只有真正尊重學生,贊賞學生,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在學生良好的傾聽學習習慣的培養中,教師首先要用誠摯的愛心、細心和耐心去關愛每一名學生.
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轉化成學生學習的動力,很容易“親其師,信其道”.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首先從關愛學生方面入手,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學生面前,特別是剛入學的初一學生面前,我通常是和藹可親的形象,使他們能感受到老師像媽媽一樣的關愛,可以耐心傾聽他們的困惑,在課堂上能仔細傾聽他們的發言.這時每一節數學課都是師生雙方情感體驗的過程.我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情感基礎.以真誠、平等的心態與學生相處,用真心換得了學生對老師的誠意.讓他們感受到傾聽別人是一種愛,是一種美的表現.通過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我發覺孩子們在課上都能做到了自覺地聽.
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喜歡聽,課堂氣氛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傾聽氣氛可以將師生的心靈連在一起,達到充分的溝通.教學藝術的魅力可以調動學生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熱情與潛力,使課堂氣氛緊張而不死板,活躍而不紊亂.
引用激勵辦法,使學生樂意傾聽.學生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容易分心,因此要采用多種激勵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樂意傾聽.正確適當的語言激勵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認真傾聽”的培養過程中,我經常鼓勵學生,用掌聲激勵回答問題的學生,讓孩子品嘗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