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三
年終歲尾,一則廣為流傳的幽默透露出當下許多年輕人內心的焦慮和無奈:“記者問剛被發掘出土的曹操:‘您死在洛陽,為何葬在安陽?曹操答曰:‘大城市房價昂貴,小城市房價便宜。”不過,似乎“曹操”不知道的是,小城市的房價也早已不便宜。
為了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蝸居”,城市的年輕人不得不借貸,又不得不為了還貸而苦熬自己的生命黃金期,名義上是房子的主人,實際上是為房子打長工的奴隸。“房奴”一詞早已風行多年,且曾入選為2007年度漢語新詞匯之一。時下風頭最盛的詞匯則是“孩奴”,代指那些為生養孩子而疲于奔命的年輕人。專家估算,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至少需要50萬元的養育費用,多數家長則認為實際費用要遠遠大于這一估算數字。
拋開卡奴等超前消費和車奴等高消費不說,有人用一個公式形象地刻畫了現代年輕人的生存窘境:“房奴+孩奴=終身為奴”。然而,恐怕并不是只有年輕人才有“終身為奴”的感慨。承擔養護“啃老族”責任的父母何嘗不是“老奴”?承擔贍養父母義務的獨生子女何嘗不是“小奴”?那些本應無憂無慮的孩子,為了上重點學校而超負荷學習英文、奧數,忙著掌握音樂、美術、體育等特長,又何嘗不是“學奴”?
在現實生活中,個體遭遇某些暫時的苦難,乃人生之常事。但是,類似房奴和孩奴之類的現象,則主要來自社會境遇的壓力,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們的幸福感和自我實現的滿足感。質而言之,“房奴+孩奴=被奴”!
有種觀點認為,“被奴”現象完全是人們自找的。比如:為什么非要買房——西方國家租房者的比例就很高;為什么非要孩子——西方國家“丁克家庭”的比例也很高;為什么非要送孩子上特長班——西方國家特長班就很少……坦率地說,這種看法有避重就輕、苛責弱者之嫌。即使不考慮歷史文化傳統的因素,當“天下滔滔者皆是也”時,單弱的個體擺脫強制因素和從眾心理談何容易?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的“被奴”是社會處于轉型期間不可避免的現象,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得到解決。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恐怕無法解釋如下一個基本事實,即人們的幸福感與其說是與個體的縱向發展有關,毋寧說是與個體之間的橫向比較有實質的關聯。此外,假若“被奴”現象積聚增多,恐怕未必能給社會以解決問題的充足時間。
在筆者看來,下面一種觀點最近乎情理,即由于政府愈來愈傾向于把一些公共產品或半公共產品,如住房、教育、生育、養老、醫療等,放心地交給市場。而市場是以利潤最大化為根本訴求的,絕少以公眾的需求為出發點,由此加大了人們的生活成本,造成了“被奴”現象。
中國既得利益集團的出現以及由此導致的社會分化,是“被奴”現象的重要淵源。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調控房價,房價卻節節攀高,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靠賣地發財,房地產商靠抬高房價賺錢,這幾乎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被奴”現象如今已成為一種中國特色的社會景觀,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失衡和紊亂,有違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治國理念。顯然,如果暫時性的“被奴”演化為長期性的“被奴”亦即“終身為奴”,個體性的“被奴”演化為普遍性的“被奴”亦即“全民皆奴”,早晚會危及到社會的穩定與安全,也必然會加大社會治理的成本。就此而言,筆者非常贊同一位論者的觀點:“解放孩(被)奴,乃國之大事”!▲(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1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