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岳 光 本報特約記者 楊孝文
2008年以來,世界先后經歷了中國汶川8.0級大地震、薩摩亞群島8.0級大地震,以及最近發生在海地的7.3級強震。地震為何頻發?如何及早發現地震先兆?如何在地震中幸存?帶著這些疑問,世界各地興起了一股民間地震研究熱。一些非專業人士親力親為,通過實地考察、互聯網交流等手段,探索地震的秘密。
據《紐約時報》2月3日報道,1月12日海地發生地震后,美國公眾對地震的關注度飆升。美國國家地質勘測局地震災害研究項目官方網站的點擊率相比一個月前猛增五倍。而從1月17日至1月31日,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老忠實”噴泉西北10英里的一個地震帶,在短短十多天內發生1608次地震,是有記錄以來該地區第二大震群。該地區距離公路網和居住區很遠,冬季到來后游客一直很少。但是最近頻繁發生的地震事件,吸引了越來越多地的旅行者前往探險。公園工作人員無法解釋此次震群發生的原因和模式,于是鼓勵徒步旅游者隨時報告地震情況,提供研究線索。其中比較狂熱的民間研究者會像《2012》中在黃石公園等待世界末日的瘋子一樣,隨時在互聯網上發布自己感受到的地震。
美國的民間地震研究者并非散沙一盤,他們在互聯網上建立了一個名叫“地震捕捉者”的網站,力爭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成本最低的地震研究機構。“地震捕捉者”起源于一個非常天才的創意——多數筆記本電腦都裝有一種震動傳感器,在電腦晃動時,傳感器會提醒硬盤驅動器采取保護措施,避免丟失數據。于是民間地震研究者們在電腦上安裝了一款專門的軟件與“地震捕捉者”網站相連,一旦傳感器感受到非正常晃動,便會自動報告給網站。如果一個地區許多臺筆記本電腦同時提交報告,便說明該地區地殼可能有異常運動。“地震捕捉者”已經在加利福尼亞州設置了800個永久性地震觀察點,它們多是民間志愿者在自己車庫或地下室放置的筆記本電腦。
日本是地震頻發的國家。在最近的100年內,關東地區和關西地區的中心城市都遭受過7級以上大地震的嚴重毀壞。在地震研究上,民間機構也非常成熟。一個名為“大氣離子地震預測研究會”的民間組織,在關東和甲信越地區招募的觀測員達8900人,經常提供觀測信息的市民在4800人左右。
大氣離子濃度檢測比較專業,由委托的企業來做,市民觀察員主要是做“宏觀異常”的觀察。“宏觀異常”主要是指地震前期自然界發生的異常現象。觀察員將這些人們不怎么注意的異常現象通過互聯網實時上報,匯總后便得到了趨勢性的數據。觀察的異常現象包括:天氣,如異狀云;電器,如手機通訊異常,GPS誤差突然增大等;生物,如深海魚的出現,鳥類的異常鳴叫;人體異常,如耳鳴等。最近有一個觀察員寫的內容是,“今天自己的半導體收音機突然清晰接收到了來自中國的廣播信號,說明今天上空的電離層異常”。還有人說“今天耳鳴得厲害,恐有不測!前幾年耳鳴幾天之后本地發生了小地震”。
令該組織比較自豪的案例是,一個觀測員于1995年1月9日下午5點在關西的明石海峽上空觀測到罕見的絲帶狀云彩,8天后,兵庫縣南部地區發生了里氏7.3級的“阪神大地震”。在此之前,他們實際上共收到1519份各種各樣的異常觀測報告,“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預感不能說沒有。▲
環球時報201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