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記者 劉彥昆
保障房的海外經驗與中國夾心層的困境
文|《小康》記者 劉彥昆
新加坡、英國、德國,不同的國家采用了不同的保障房政策,這些海外經驗能否為中國解決“夾心層”的困境給予現(xiàn)實的啟迪?
中國房地產市場最突出的問題是忽略了一類“夾心層”人群——“城市新生代”,這是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向《小康》記者表達的觀點。在他看來,“新生代”的主體是剛剛畢業(yè)走向工作崗位的年輕人,這其中包含了一部分年輕的公務員,在城市化進程中走向城市的農民工也即將加入這個群體。
“新生代”是社會上“最活躍、最敏感”的群體,也是中國網民的主體,所以社會上對于高房價的不滿多集中于這個群體。但是,“我們過去的政策卻在關鍵一點上出現(xiàn)了疏漏。”
在新加坡,80%以上的居民住在政府的保障性住房里;在英國,政府“通過加強住房保障而把弱勢群體從高房價的泥沼中解救出來”;在德國,法律制度給予租賃市場近乎完美的保障。這些海外經驗能否為中國解決“夾心層”的困境給予現(xiàn)實的啟迪?
在新加坡,保障房的總量約有50萬套,而新加坡全國房屋的總戶數也不過65萬套左右。87.6%的居民住在政府的保障性住房里,其中8.6%住在廉租房里,79.0%居住在廉價房里;其余12.4%則居住在私人購買的公寓或別墅里。新加坡是全球唯一近乎達到100%擁有住房率的國家。

組屋 新加坡的組屋計劃使80%以上的居民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里。
新加坡的“組屋”,全稱為組合房屋,類似于中國的經濟適用房。1964年,新加坡推出了“居者有其屋”的組屋計劃,政府成立專門的機構,對中低收入者統(tǒng)一供應組屋,并嚴格限制房價、限制戶型,保證大多數居民買得起組屋。組屋房價以公積金中的住房部分能“買得起”為標準設定價格,目標是一個人參加工作5年后,結婚時能首次使用中央公積金購買政府組屋。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組屋價格30萬新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50萬元),幾乎是私房價格的一半。
政府根據居民家庭收入來限定購房標準:月均戶收入少于8000新元的,可購買4房或5房式組屋(90至110平方米),月均戶收入少于3000元的,可購買3房式組屋(65平方米),少于2000元的可購買2房式組屋(40平方米)。 一人一生可以享受政府補貼購買兩次組屋,年老時也可以大房換小房,增值部分可以補充個人公積金用于養(yǎng)老和醫(yī)療支出。
新加坡公民購買的組屋只有99年使用權,所有權仍歸屬于政府。新購組屋在前5年,不能出售。5年后才可轉手,轉手不會被征收任何所得稅,二手組屋的價格一般是一手組屋的1.5至2倍。不過再次申請購買“組屋”時,將依據購買面積大小的不同,征收1.5~5萬新元不等的轉手費。買了組屋,就必須要住,否則將面臨高額罰款及牢獄之災。在買賣組屋時,一旦發(fā)現(xiàn)虛報,將面臨高達5000新元的罰款或6個月的監(jiān)禁。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走勢跟蹤》課題組曾經對英國興建“平價房”和福利住宅的政策進行研究,“我國調控政策的重要一點是抑制投資需求、打壓投機需求”,以及“不斷加強‘限外政策’”,而英國的做法截然不同,“不去刻意打擊旺盛的需求,也不限制外國人在大城市買房,而是把重點放在大建中低價住宅,通過加強住房保障而把弱勢群體從高房價的泥沼中解救出來?!?/p>
目前,在英國居民的住房格局中,有近70%的居民擁有自有住房產權,另外30%的居民租賃住房。在英國的經濟適用住宅體系中,一種是廉租房,這是英國住房保障政策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使用的主要辦法;另一種是折價房,以低于市場價格的價位出售給符合條件的家庭的住宅;第三類最具特色——共享產權住宅,購買者購買并享有部分產權。購房者購買住宅的一部分產權(通常是25%或50%),代表政府管理經濟適用住宅的住房協(xié)會擁有剩余的產權。購房者向住房協(xié)會支付剩余產權的租金,這部分租金政府也會給予相應補貼。
在共享產權住宅制度里,購房者擁有的部分產權可以出售,當他們具備了購買能力的時候,也可以申請購買下全部的產權?!霸诖四J较?,每一次產權交易的基礎都是市場價格,想通過這種方式賺取差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也就大大降低了分配過程中的道德風險,確保了政府資源能夠真正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p>
德國和許多歐美國家情況類似,在二戰(zhàn)后出現(xiàn)了住房荒。政府在戰(zhàn)后就采取了租金管制或指導租金制度。在戰(zhàn)后住房短缺時期,住房租金上漲,很多民眾無力承擔。政府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要求各地方政府對不同位置、不同房屋結構質量的住房進行租金水平指定標準。隨著住房矛盾的緩解,政府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解除租金管制制度。
取消租金管制制度后,又建立起房租補貼制度?,F(xiàn)在德國還在沿用這個制度,是低收入群體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德國的住房補貼法明文規(guī)定,居民實際交納租金與可以承受租金的差額,由政府負擔。實際做法是,居民拿出家庭收入的30%來承擔租金,剩下的房租補貼資金由聯(lián)邦政府和州政府各承擔50%。
德國房屋租賃方面的法規(guī)相當完備。一般情況下,房東在出租后3年內不得將租金漲幅超過20%。即使有正當的理由想提高租金,也必須經過房客的同意。如果房客不同意,房東只能提起訴訟,而不能自己強行提高租金。另外,房東若要解除租房合同,承租人可提出異議。房東不經過訴訟途徑,不得強迫房客搬出。而如果法院判令房客搬出,在法院設定的合理遷出期限屆滿前,租賃關系也一直存續(xù),房客仍然享有合同和法律規(guī)定的對房屋的各項權利。
德國法律明顯偏向房客,使房東漲價難、解約難。德國法律給予承租人近乎完美的保障。德國約有60%左右的居民租住住房,其中約1/3租住公共住房,2/3租住私人住房。約有86%的德國人都可以享受不同額度的住房補貼。
參照海外的成功經驗,中國“夾心層”的住房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人居環(huán)境委員會副主任開彥說,保障房其實是一個大的概念,它指的是“每個公民都有權享受住房”。目前中國享受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人群比例很小,不會超過15%,對待這部分低收入群體,政府有義務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并且“困難不大”。但是,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在于超過50%的“夾心層”被趕向了商品房市場,市場上卻沒有提供與他們收入水平相對應的住房產品。
開彥較贊同龍永圖的觀點,“要形成中國新的住房格局,就應該三分之二的房子由政府提供,三分之一的房子由市場解決?!彼f,具體做法上不是回到計劃經濟時代,“可以根據人們不同的承受能力給予相對應的補助和優(yōu)惠政策,為他們提供政策性商品房?!彼J為過去經濟適用房出現(xiàn)的大量問題,主要原因是“沒有管起來”,對適用于“夾心層”的住房應該盡快研究,對這一類房屋的性能、配置等級都要有細致的考慮。
對于“政府解決為大部分人提供保障房”的解決辦法,大連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主任張道航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他說:“必須要注意國情的差別,新加坡也好、香港也好,基本上沒有窮人,也沒有農民,我們十多億人口,都要住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現(xiàn)實嗎?”所以,張道航認為德國模式,尤其是德國管理租賃市場的一些做法在中國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張道航的這一說法,似乎暗合了近些年許多官員和學者倡導的“買不起房先租房”,但是中國的租賃市場環(huán)境是怎樣的?張道航介紹說,在國內房東可以隨便攆走房客,這在德國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德國的房東要賣掉房子也要先把承租人安頓好。他對《小康》記者說:“我們?yōu)槭裁匆I房,中國人買房,不完全是文化上的因素,也是出于安全的考慮?!蔽覈鴮τ谧≌赓U市場的法律制度建設和監(jiān)管都“缺位”了。
(《小康》實習生李雅男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