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根芳,黃 平
(河南省開封市第五人民醫院,河南開封 475003)
精神病患者自殺行為是精神科病房管理中最常見而后果最嚴重的意外事故之一,因此造成的經濟賠償給醫院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給家庭、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分析精神病患者自殺的臨床特征和規律,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防范措施,對提高醫療護理安全質量,減少醫療糾紛,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對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三個封閉式管理病區和一個開放式管理病區住院精神病患者有自殺行為的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本組47例中,男 18例(38.3%),女29例(61.7%);年齡16~68歲,平均(32.4 ±12.1)歲;文化程度:小學 4例(8.5%),初中8例(17.0%),高中或中專29例(61.7%),大專及以上學歷 6例(12.8%);婚姻狀況:未婚12例(25.5%),已婚 26例(55.3%),離婚 9例(19.2%);職業:農民9例(19.1%),工人18例(38.3%),干部11例(23.4%),無業者6例(12.8%),學生3例(6.4%)。
抽取在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期間出現自殺行為(包括自殺死亡和自殺未遂)的病例的病案,所有入組病例均符合CCMD-3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1]。主要歸納分析自殺與病程、疾病的關系,并對自殺的方式、時間、地點、工具等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
病程3個月~20年,其中,1年之內23例,1~5年11例,6~10年8例,10年以上5例。
抑郁癥22例,精神分裂癥13例,癔癥6例,神經癥4例,酒精依賴1例,人格障礙1例。
自縊26例,服藥過量7例,割腕5例,吞食異物3例,撞頭2例,跳樓2例,溺水2例。
廁所16例,洗漱間12例,病房門后8例,病床及床頭5例,墜樓2例,投湖2例。
午夜之后28例,清晨13例,中午6例。
自殺死亡11例,男性8例(72.7%),女性 3例(27.3%);自殺未遂36例中,男性10例(27.8%),女性26例(72.2%)。自殺死亡者中,院內6例,其中,開放式管理病房3例,占所有院內死亡病例的50%,假出院在家5例。
①受幻覺、妄想支配12例。②嚴重的情緒低落、自責、自罪16例。③由于抗精神病藥物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9例。④恢復期的患者、發生負性生活事件、社會歧視、工作壓力大等10例。
3.1.1 性別 47例患者中女性占61.7%,但在11例自殺死亡者中,男性(72.7%)明顯高于女性(27.3%),說明男性一旦決定自殺,往往態度堅決,成功率較高。
3.1.2 病程與疾病類型 1年內為48.9%,表明在疾病的初期是自殺的高危期。在疾病初期,患者大多無自知力,加之焦慮、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失眠、受幻覺和妄想等癥狀的支配,往往容易出現自殺行為。抑郁癥患者是自殺的高危人群[2],本研究中抑郁癥患者22例居首位,與文獻報道一致。
3.1.3 自殺方式 本研究中自縊占57.45%,居首位,多個研究也表明自縊是最常見的自殺方式[3-4]。精神科病房的管理方式多是封閉式的,患者可獲得的自殺工具較少,而保護帶、被單等為患者自縊提供了有利條件。47例自殺患者中開放式管理病房5例,占10.6%,但在自殺死亡者中,有3例系住開放式管理病房,占所有院內死亡病例的50%(3/6),自殺成功率為60%(3/5)。目前,有關精神科開放式管理病房自殺行為成功率的研究尚未見類似報道。提示應對住開放病房的患者進行認真甄別,掌握好適應證,嚴格觀察病情及癥狀的變化,同時應告知家屬注意開放式管理的風險。另外,在假出院期間自殺的成功率比較高(45.5%)(5/11),提示患者在家時時機易選。
3.2.1 嚴格執行各項安全管理制度。①加強環境的安全檢查,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病區安全檢查。對新入院和假出院返院患者要嚴格檢查,同時向家屬詢問患者在家中的情況,以利防范。②加強服藥監護,每次發藥時,應要求患者當場服下并仔細檢查口腔,確實咽下方可離開,嚴防藏藥或蓄積后一次性吞服。③加強巡視,尤其是夜班要加強巡視。
3.2.2 針對病情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①嚴密觀察病情動態及自殺先兆。據文獻提示自殺者大約有80%曾有結束自己生命意向的表達[5]。因此,應注意識別包括語言先兆、行為先兆在內的自殺先兆,識別患者對自殺的偽裝,尤其是家族史中有自殺或自殺未遂者更應注意。②對有自殺意圖者,應做好床頭交接班,將患者放在重點病房,專人護理;對于要挾性自殺患者,首先要加強監護,同時應積極進行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應經常接觸患者,仔細觀察,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做好心理護理,及時向醫生反映患者的病情變化和自殺行為的先兆,及早干預,及時調整藥物的劑量,控制病情。③做好恢復期的防范工作。本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患者的自殺行為發生在疾病恢復期。有資料顯示,抑郁癥的自殺并不一定只出現在疾病的高峰期,在恢復期同樣有較高的自殺風險,由于自知力的恢復及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而使患者產生悲觀、憂郁和自卑的情緒,從而誘發自殺行為[6]。此期患者善于隱瞞病情造成病情治愈的假象,使醫護人員及家屬放松警惕,自殺成功率較高,要特別注意防范。
3.2.3 向患者親屬宣傳精神疾病有關知識及防治原則,積極開展自殺防范科普宣傳,提高對自殺有關的心理問題的識別和治療水平,以減少自殺的發生。開放式管理病房患者自殺多為外出活動時,在院外和病區外發生,應提醒家屬患者離開病房和醫院要密切注意患者行蹤,防止意外發生。患者假出院期間,應指導家屬加強監護,對患者在家期間的情況做好監控,同時管理好藥品,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若有自殺傾向,應及時返院治療。
綜上所述,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殺與性別、病程、疾病的類型等諸因素有密切的聯系,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護理人員應根據上述臨床特點,加強責任心,密切觀察自殺先兆,針對病情及時給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導和鼓勵,以預防、降低患者的自殺率。另外,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干預機制,爭取全社會的支持,建立精神病防護網絡,對降低自殺率、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 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2-139.
[2]桂立輝,肖水源.瀏陽市農村重性抑郁發作患者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9):651-655.
[3]甘明遠,汪毅,邸曉蘭,等.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殺行為的臨床特征[J].中國民康醫學,2009,21(7):714-715,747.
[4]吳延海,翟長平.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殺致死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6,18(9):769-770.
[5]孔慧敏.社區恢復期精神病患者自殺的原因及其防護[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15):1768.
[6]郝偉.精神病學[M].6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