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紅,李 然,魏淑巖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心內科,河北 保定 072750)
抗醛固酮制劑螺內酯作為保鉀利尿劑,在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應用已有較長歷史。近年來大樣本臨床研究證明,小劑量的螺內酯可阻斷醛固酮效應,對抑制心血管重構、改善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的遠期預后有很好的作用[1]。筆者觀察了螺內酯在舒張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效果,并與美托洛爾作對比,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住院治療的舒張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除外原發性限制性心肌病及原發性肥厚性心肌病。所有患者肝腎功能、電解質均正常,在平時一般體力活動時出現呼吸困難癥狀(心功能Ⅱ級),通過超聲心動圖證實均存在舒張性心力衰竭,即舒張早期心室充盈最大速率/舒張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E/A)小于1,左室射血分數(LVEF)正常,左心室無擴大。120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8~67歲,平均(52.90±6.70)歲,38~45歲9例,46~55歲30例,56~67歲21例;原發病為高血壓病28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22例,高血壓病及冠心病均存在者10例。對照組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38~69歲,平均(52.43±7.57)歲,38~45歲10例,46~55歲32例,56~69歲18例;原發病為高血壓病30例,冠心病18例,高血壓病及冠心病均存在者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以治療原發病為基礎治療。治療組患者口服螺內酯40 mg,每日1次。對照組患者口服酒石酸美托洛爾(商品名倍他樂克,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起始劑量為每次12.5 mg,每日2次,并根據心率調整劑量,心率不低于55次/min即按原量服藥。兩組患者在用藥期間若不出現不良反應則均長期服用,并隨訪4年。隨訪期間,患者均每月檢查肝、腎功能及電解質,每3個月復查1次超聲心動圖,觀察患者心臟舒張功能改善情況。監測藥品不良反應情況,若有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停藥,并予以糾正。
用藥半年后癥狀消失,超聲心動圖示 E/A值恢復正常為有效。
治療組有效42例,總有效率為70.00%,低于對照組的83.33%(50/60),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98,P >0.05)。治療組患者中有3例用藥1個月后出現高鉀血癥,暫時停服螺內酯并調整飲食結構,復查血鉀正常后又繼續用藥;有1例因反復出現嚴重低鈉血癥而終止用藥。對照組無因不良反應而退出試驗者。
舒張性心力衰竭是指因心室松弛和充盈異常導致心室接受血液的能力受損,表現為心室充盈壓升高、肺靜脈淤血而心臟收縮功能相對正常,尚能維持適當每搏量的一組臨床綜合征,主要是由原發心肌病變引起,不包括瓣膜性心臟病[2]。其發生機制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主動舒張功能障礙,原因多為Ca2+不能及時被肌漿網回攝及泵出胞外,這兩種過程均為耗能過程,故能量供應不足時主動舒張功能即受到影響,如冠心病有明顯心肌缺血時,在出現收縮功能障礙前即可出現舒張功能障礙;另一種舒張功能不全是由于心室肌的順應性減退及充盈障礙所致,主要見于心室肥厚如高血壓及肥厚性心肌病,當左室舒張末壓過高時,肺循環出現高壓和淤血(即舒張性心功能不全),此時心肌的收縮功能尚可保持較好,心排血量正常,故又稱為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由于臨床上后一種情況可發生于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而目前這兩種病又屬多發病,因此舒張性心功能不全日漸受到重視。瑪雅醫療中心的長期隨訪結果表明,舒張性心力衰竭的總體患病率已從以前的38%上升到54%,且未經校準的一年死亡率為22.2%,與收縮性心力衰竭死亡率相同(25.5%)[2]。因此,對舒張性心力衰竭的防治工作至關重要。
心臟正常的舒張功能是為了保證收縮期的有效泵血,當心臟的收縮功能不全時,常同時存在舒張功能障礙。單純的舒張性心力衰竭可見于高血壓和冠心病的某一階段,在此階段積極進行藥物干預,延緩心力衰竭進展相當重要。循證醫學已證實,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對防治舒張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只有肺瘀血癥狀較明顯者才適宜應用利尿劑減輕前負荷,但不宜過度,因為過度減少前負荷可使心排血量下降。隨著醛固酮在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清晰,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的合理應用及監測已成為熱門話題。螺內酯防止心室重構、延緩收縮性心力衰竭進展的作用已被大量臨床試驗所證實,并已成為醫學領域的共識[2]。
本研究中,螺內酯防治舒張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與美托洛爾相當,其劑量為亞利尿劑量(20 mg,每日1~2次),對心臟前負荷的影響甚小,且能阻斷醛固酮效應,抑制心室重構,從而改善心室舒張功能。作為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螺內酯是效價比較優的藥物之一,易為廣大基層醫生所接受。
[1]葉任高.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
[2]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2007[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