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醫院 湖北武漢 430074)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人們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素質的增強,法律意識的提高,法制的健全,醫院相關護理糾紛的發生率也呈不斷上升趨勢。護理工作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護士工作中的每個細節都關系到病人生命的安危。
在一份對綜合醫院的264名臨床護士在工作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現狀調查報告中,結果顯示:有68.2%的護士時有或經常在日常護理行為中執行口頭醫囑;有54.5%的護士時有或經常在醫生遲、漏、停、改醫囑時,執行在前或沒有請醫生補開醫囑;有25.7%的護士時有或經常不能在日常護理行為中及時與患者溝通;有28.8%的護士時有或經常不能在護理操作失敗時誠懇地向患者表示歉意;有59.1%的護士時有或經常涂改、不按要求修改護理記錄;有24.2%的護士時有或經常不能做到于患者拒絕某項治療、護理操作時有記錄[1]。
2.1.1 護理人員服務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 在工作量加大、病人多、護理人員不夠、加班加點時,很易疏漏,為了完成工作,違規處理,把醫院再三要求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拋在了耳后,導致藥發錯、針打錯、血抽錯等不該出現的狀況。加上有的新人技術不過硬、責任心缺乏、交接班出現不對接、夜間巡視病房不及時、對病情變化不能用心觀察、對待病人態度惡劣、病情變化未及時發現、粗心導致醫囑未執行而延誤治療等導致病人意外死亡等,一旦出現問題,陷入糾紛,則悔之已晚。
2.1.2 社會、患者家人等客觀因素 病人家屬對于病人病情危重、住院時間過長、臨床費用較高、住院治療效果不滿意及有的患者和家人個人素質較差,對醫院具有不滿情緒。甚至有的患者治療過程中與護士、醫生家人不愿配合治療,擅自離院發生意外或家屬陪護時未能及時護理,這些都是增加風險的重要因素,對于護理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3 社會和媒體的過分關注 當前,有看病難看病貴醫療問題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對醫療服務和醫療費用存在很多意見,新聞媒體難免在對衛生界過度的關注,不良現象的報道相對增加,引起普遍關注,使社會對醫院的不滿情緒增大,病員對醫護人員的理解和信任度降低,在就醫時對醫護服務稍有不滿就會引起投訴和糾紛。
3.1.1 增強服務與風險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護理工作要有“以人為本”和“把病人當親人”的服務意識。據了解目前護患糾紛往往產生于服務態度,而不是非技術方面的。尤其是剛剛上崗、經驗不足的護理人員,應由經驗豐富的老護士帶教,傳授自己親身經驗,講解良好的服務態度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使護士從思想上、觀念上和行動上做到處處為病人著想[2]。使護理人員強化風險意識,徹底理解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建立,是切實減少護患沖突、防范護理糾紛的重要途徑。從而自覺按照要求把工作中的每個細節做好,將護理工作中的高風險因素減少到最低限度。
3.1.2 強化法制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護理人員是醫療服務隊伍中的主要力量,“在實踐中,護士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盡快解決影響病人健康的根本問題,而忽視了潛在的法律問題”[3],尤其是面對新《條例》中的“舉證責任倒置”,醫療過程中極易發生醫護矛盾。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具有強烈的法律意識,并且要不斷的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并且運用與日常工作中。
3.2.1 加強護理人員業務學習培訓,提高自身化解風險能力 縱觀以往的糾紛,除了由于護理人員服務意識差,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差,缺乏相關的知識。護理工作既是服務性的工作,更是技術性的工作,如果業務能力低,即便服務態度也好,也難以完成護理中的具體工作。醫院應該不定期的組織人員,通過專題講座、外出考察、內部交流等多種途徑進行有計劃的學習,并進行專業考核,嚴禁無證上崗。從而減少糾紛。
3.2.2 加強儀器管理,優化糾紛的客觀條件 嚴格執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各種規定,要求護理人員要定期檢查和維護醫療設備、更新藥物,使各種設備處于完好、備用狀態。醫院管理人員要不定期的對各個科室護理工作的實效和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發現違規、違法情況及時處理,并對于表現優秀的科室,予以表彰,組織大家學習他們的經驗。對于上報的不能繼續使用的醫療器械及時更換。使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醫院是服務行業,護理更是靠服務,服務要做好良心最重要。因此,只要懷著一顆為病人服務的心,自覺地提高自身的業務和法律知識,強化風險意識,就能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
[1]王敏,馮印敏,李長菊,等.風險防范意識現狀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10,11.
[2]劉麗萍,靳虹.加強護士法律與服務意識防范護理糾紛[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9,1.
[3]許慧,孫曉紅.提高護士自律行為,防范護理糾紛[J].中國護理管理,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