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陳鳳歧
(吉林省東豐縣醫院 吉林東豐 136300)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知識的普及,人們日益重視維護權利。醫院改革的深入開展,逐步完善醫院管理,醫院充分尊重病人知情權和選擇權,實施“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性化服務。護理操作告知程序引起醫療界的重視,逐步成為護理技術操作必不可少的步驟。護理操作告知主要是“以病人為中心”,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指導護士規范而有效地進行操作并實施告知義務。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腦力和體力消耗增大,尤其是腦力勞動者,由于大腦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極易造成大腦缺氧,出現頭昏胸悶、疲憊嗜睡、反應遲鈍、精力不集中等癥狀,嚴重時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關專家認為,城市中至少有10%的人處于缺氧狀態。這10%的人包括:(1)生活于環境氧不足地方的人;(2)消耗腦力太多的人;(3)患缺氧性疾病的人。這10%的人通過吸氧可大大改善缺氧情況;吸氧對改善第一、二類等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也非常有效。
吸氧技術操作是常用的護理技術操作之一,在護士潛意識當中會認為此項技術因為簡單沒有過多的技術含量而出現掉以輕心,更容易在操作過程中為了盡快完成而忽略吸氧告知,造成與患者溝通不良,甚至出現想象不到的不良后果,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導致醫療糾紛甚至事故。所以通過多年的臨床工作中積累的吸氧技術方面的經驗,我們要總結吸氧告知的內容,更好的與患者溝通,減少護患糾紛,充分體現人性化服務。
應用告知內容總結如下。
(1)首先由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或家屬:氧氣吸入是輔助人體維持組織正常氧合及基本新陳代謝需要而實施的治療措施。
(2)機體患病時,很多因素可增加氧的消耗,如高熱可使機體代謝增加,同時有氧供給或氧量增加,如果機體內氧儲備過低可危及生命。
(3)吸氧不妨礙患者的進食,使用方便。
(4)吸氧前護士會為患者清潔鼻腔,當患者有鼻塞癥狀時請告知護士,吸氧后與患者家屬共同簽署確認吸氧的時間、流量。
(5)護士每天更換濕化瓶中的蒸餾水,以保證濕化效果及防止細菌生長。
(6)告知患者不允許自行調節或開關氧流量表,以免擰錯方向導致氧流量過大沖入呼吸道而損傷肺組織。
(7)吸氧時如出現惡心,咳嗽等不適癥狀,應立即通知護士。
(8)注意用氧安全,切實做好四防(防震、防熱、防火、防油)。搬動時避免傾倒、撞擊。氧氣筒應置陰涼處,周圍嚴禁煙火和易燃品,至少距火爐5m,暖氣1m,氧氣表及螺旋口勿涂油,也不可用帶油的手擰螺旋。
(9)使用氧氣應先調節流量后應用,停氧時應先拔出導管再關閉氧氣開關,以免關錯開關,大量氧氣突然沖入呼吸道而損傷肺部組織。
(10)在用氧中,經常觀察缺氧狀況有無改善,氧氣裝置有無漏氣,是否通暢。應每日更換導管1~2次,并由另一側鼻孔插入,以減少對鼻粘膜的刺激。
(11)氧氣筒內氧氣不可用盡,壓力表上指針降至5kg/cm2時,即不可再用,以防止灰塵進入筒內,于再次充氣時引起爆炸。
(12)對未用或已用完的氧氣筒,應掛“滿”或“空”的標志,以便于及時調換氧氣筒。
(13)家庭長期氧療者,給氧流量應控制在2~4L/min,每天吸氧不得超過1h,以防產生氧自由基危害健康。
(14)感謝患者及家屬的合作:吸氧技術告知前,患者常私自調節氧流量,認為吸氧是按時間計費,而不是按濃度計費,所以提高氧流量。部分患者不適合高濃度吸氧,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要求必須低流量低濃度吸氧,如患者擅自調節氧流量使氧濃度增加,會加重缺氧反射性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反而加重病情,通過吸氧告知后患者知道了擅自調節氧流量的危害,避免了吸氧過度,同時也避免了護患因為吸氧收費而產生的糾紛。對于呼吸窘迫綜合征(簡稱NRDS)產兒,氧氣是搶救新生兒生命的關鍵,所以其使用不可避免。對于有過吸氧治療史的新生兒,家長要盡早帶孩子到眼科進行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視網膜病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 黃建萍介紹,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病程通常分為五期,在第一期、第二期時,病變有一部分可自愈;到第四期則很嚴重,雖然可進行手術治療,但效果不好。如果發展到第五期,則有極大的危險終身失明。通過吸氧技術應用告知后,有過吸氧治療史的家長發現孩子一旦有視網膜病變跡象,都能緊密監測病程發展,及時治療。掌握最佳治療“時間窗”。減少孩子失明的發病率。孕婦通過吸氧技術應用告知后,采取適時的吸氧提高了優生,從而提高了生命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