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新
(河南省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超聲科 河南 靈寶 472500)
選擇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間住院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第一組為腦梗死組92例,第二組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組28例,共計120例(男70例,女50例),年齡40~82歲,平均64.84歲。第三組為對照組,為同期住院非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60例。
1.2.1 儀器 采用飛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MHz。
1.2.2 判斷標準 頸動脈IMT≥1.0 mm為內膜增厚,IMT≥1.5 mm視為斑塊形成。根據斑塊的影像學特點將斑塊分為:(1)均勻性斑塊:斑塊內部回聲一致,表面光滑;(2)鈣化性斑塊:斑塊呈強回聲,后方伴有聲影;(3)混合性斑塊:斑塊以中、低回聲為主,可有無回聲區;(4)潰瘍性斑塊:表面不光滑,局部組織缺損,形成“火山口”樣缺損;(5)出血性斑塊:斑塊內回聲不均勻,可見不規則無回聲區。其中均勻性斑塊和鈣化性斑塊為穩定性斑塊,混合性、潰瘍性及出血性斑塊為不穩定性斑塊[1]。
共檢測到119例斑塊,患病組各類斑塊104例,檢出率86.67%(104/120),不穩定性斑塊60例,檢出率50%(60/120);對照組中各類斑塊15例,檢出率25%(15/60),不穩定性斑塊2例,檢出率3.3%(2/60),兩者比較有明顯差異。
粥樣硬化斑塊以分叉處83例,頸內動脈起始段30例。
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病變主要累及大、中動脈的內膜,引起IMT增厚,使內膜變得粗糙,逐漸形成斑塊。超聲能夠檢測出斑塊及其特征,并進行影像學分類[2],斑塊的組織成分與腦梗死的發生密切相關。不同類型的斑塊,發生梗死的幾率也不同,均勻性斑塊是斑塊的早期,表層為纖維帽,脂質被埋于深層,這種斑塊相對穩定;鈣化性斑塊為硬斑,比較穩定,不易破裂,也不易脫落,相對發生腦梗死的機會較少。均勻性斑塊和鈣化性斑塊統稱為穩定性斑塊。不穩定性斑塊(混合性、潰瘍性及出血性斑塊)含脂質成分高,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脫落可造成腦梗死。本研究結果表明,腦梗死組不穩定性斑塊占61.25%(49/80)。目前認為TIA的發生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并認為TIA是腦梗死的最重要危險因素。若未經適當治療,約有l/3的TIA患者可發生腦梗死。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易發生在頸動脈分叉處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是由于該處血流緩慢,易產生湍流,故脂質易于沉積,形成斑塊;并且由于該處管腔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形成的高切應力和湍流的機械損傷,加重內膜損害,而促進斑塊形成;同時;我們發現,腦梗塞的發生固然與狹窄的程度相關,但是與不穩定性斑塊的發生更為密切。
綜上所述,缺血性腦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密切相關。通過頸動脈彩超篩查,可早期發現頸動脈斑塊,并且進行影像學分型,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早期干預,有效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
[1]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會.血管超聲檢查指南[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9,10:911~920.
[2]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第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