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貴福
(吉林省長白山職業技術學院,134300)
針刺量即指針刺的物理量,它在臨床療效上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內經》有云 :“補瀉無過其度。”補瀉,指針刺手法;度,指針刺激量的大小、強弱不要超過機體所需的限度。可見,針刺治病主要是通過適度的刺激量的物理效應。下面就48例患者的臨床觀察作進一步探討。
48例患者中,面神經麻痹患者31例,三叉神經痛患者9例,胃下垂患者8例。31例面神經麻痹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最小7歲,最大55歲;病程最短2天,最長半年;左側癱 12例,右側癱19例。9例三叉神經痛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49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4年。8例胃下垂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63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5年。
面神經麻痹患者:局部取穴與循經取穴相互配合。主穴取風池、太陽、下關、陽白透魚腰、地倉透牽正、頰車、人中、攢竹、承漿、合谷等,配穴取翳風、風府、率谷等。病初(1周內)取上述3~5個穴,采用輕刺激手法,以緩解病勢,急性期過后改用重刺激手法,外加閃罐,輔以按摩。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三叉神經痛患者:主穴取陽白、魚腰(第一支);四白、迎香(第二支);下關、承漿(第三支)。配穴取合谷、曲池、足三里、太沖等,采用輕刺激淺刺法,不加提插、捻轉手法,留針30min,間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胃下垂患者:主穴取巨闕、中脘、梁門等,配穴取足三里、腎俞等。進針后采用“緊提慢按”的手法,使患者胃部有上提感為好。出針后臥床休息30min~1h,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面神經麻痹療效標準:額橫紋恢復,上下眼瞼閉合,鼻唇溝變深,表情自然者為痊愈;五官端正,額橫紋有所恢復,上下眼瞼未完全閉合,談笑時口角有輕微歪斜者為基本治愈;病情無變化者為無效。31例面神經麻痹患者中,痊愈25例,基本治愈5例,無效1例。
9例三叉神經痛患者中,疼痛消失者5例,明顯消失者3例,無效1例。8例胃下垂患者中,痊愈(癥狀體征均消失)者3例,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者3例,進步(癥狀體征有部分改善)1例,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1例。
例1.患者,女,45歲,發病2天后來我院就診。檢查:右眼流淚,不能閉合,口角歪向左側。診斷:右側面神經麻痹。按上法治療每日1次,1個療程基本治愈。
例2.患者,男,38歲。自2007年起右側面部似刀割樣疼痛,2008年4月9日來我院就診。檢查:表情痛苦,皮膚粗糙,面頰部感覺、運動正常,無扳機點。診斷:三叉神經痛(右側1、2支),按上法治療3個療程痊愈。
例3.患者,女,52歲。自2006年起飯后腹脹,有下墜感,胃區隱痛,周身無力。2007年5月8日來我院就診。檢查:體重45kg,腹型凹,胃下屆在髂嵴連線下8.5cm,其他正常。診斷:胃下垂 2度,按上法治療4個療程痊愈。
針刺治療是通過針刺激作用于有關經絡腧穴,達到一定的刺激強度和刺激時間,調整機體反應狀態來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
目前對針刺的刺激強度和補瀉手法之間的關系,眾說不一,大致有三種看法:其一,認為補瀉手法與刺激量輕重呈正向關系。這種論點主要依據來自唐宋元明時期醫家“輕補重瀉”說,認為補法等于輕刺激,瀉法等于重刺激。所謂輕刺激的補法,即捻轉幅度小、提插速度慢、刺激量輕、針感弱;反之,重刺激的瀉法則捻轉幅度大、提插速度快、刺激量重、針感強。其二,認為補瀉手法與興奮、抑制作用呈正相關。這個論點主要依據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說,把刺激量的輕重和興奮與抑制等同起來,就是說輕刺激有興奮作用,等于補法;重刺激有抑制作用,等于瀉法。其三,認為補瀉手法與刺激量輕重不呈正相關。主要依據《內經》:“凡刺之道,在于調氣”,以及《針灸大成》刺分“平補平瀉、大補、大瀉”說。提出針刺補瀉手法與刺激量輕重和興奮、抑制作用是不同的概念。認為補法的刺激量可輕可重,瀉法的刺激量也可輕可重。
以上各家論點雖然并不相同,但是都說明了針刺補瀉手法與刺激量輕重有密切關系。對此南京中醫藥大學楊兆民教授經過幾十年的臨床探討,反復鉆研各家論點之長,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認為針刺補瀉手法確有輕重之別,但無補瀉之分,只要達到補虛的目的,既可以重補,也可以輕補;只要達到瀉實的目的,既可以重瀉,也可以輕瀉。只要根據機體虛實的不同程度決定補瀉的輕重,是輕補還是重補,是輕瀉還是重瀉,“在于調氣”,“氣至而有效”,這是針刺補瀉手法的關鍵所在。
筆者通過楊氏的理論啟發,加之切身的臨床體會,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獨到理論的實用價值。比如,臨床所見的休克病人,證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脈細之虛象,中醫辨證應“虛則補之”。但臨床不僅取刺激較強的穴位,如人中、涌泉等穴,而且還施以較強烈的手法,從而達到蘇厥、開竅醒腦的效果。前面所言的胃下垂患者,屬氣虛之證,亦應采用補虛的手法,但臨床應用“針刺提胃法”,在巨闕、中脘等穴用“緊提慢按”的瀉法,療效很好。面神經麻痹患者,病初的急性期屬邪盛實證,應以瀉實為主,但從臨床觀察看,不宜采用重刺法,而應少取穴,輕刺激,緩解病勢,待急性期過后,改用重刺激手法,療效甚佳。三叉神經痛患者一般屬實證,但臨床采用輕刺激針法,不加提插、捻轉手法,收效良好。所以說臨床疾病無論虛實,刺激量均可輕可重,以最終治愈疾病為其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