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平 魏賀彬
(河北省香河縣鉗屯醫院,065400)
筆者在臨床中應用養老穴治療多種痙攣性疾病,取得了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患者,男,28歲。在車間搬抬重物時突感腰部劇烈疼痛,當即坐于地上,不敢改變體位,送于某三甲醫院,要求住院觀察,未住院,遂到我院診治。刻診:由人用擔架抬入診室,痛苦面榮,強迫體位,不敢移動,左側腰大肌部位隆起,明顯壓痛。診為急性腰扭傷。取左側養老穴,屈肘,掌心向胸,于尺骨莖突橈側骨縫中取之。取直徑0.35mm、長75mm華佗牌傳統針灸針,斜向內下沿皮30°進針60mm,提插捻轉用瀉法,令針感傳至腋下,讓患者活動下肢,腿能抬高90°,輕輕轉動腰部無不適,囑患者停止運動,繼續捻轉針柄,令針感傳至腰部,腰部有燒灼熱感,囑患者翻身活動腰部,無不適,讓兩人攙扶患者坐起,站立,行走,腰痛消失。囑兩位攙扶者撤下,自己行走,彎腰,后仰,左右活動腰部,均感自如,帶針行走50min,取針,步行上車,無不適,囑患者減少體力活動,3日后電話隨訪,無不適,宣告治愈。
養老穴為小腸經穴,小腸經在頸部與膀胱經相交,膀胱經途經腰骶部,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及本經治療相交經病變的理論,治療急性腰扭傷達到較好療效。取穴原則為,取患側養老穴,兩側都痛和中間脊柱部位疼痛取右側養老穴。
患者,男,46歲。兩人抬重物時因動作不協調,突感腰部劇痛,1min后右側下肢劇烈疼痛,放射性痛至腳趾,痛至呼喊,急送我科診治。刻診:痛苦面容,大汗,雙手抱腿呼喊,脫去下肢衣褲,見右下肢皮膚蒼白,蒼白的顏色從腹股溝處至腳趾,腹股溝股動脈搏動減弱,腘動脈搏動消失,踝動脈搏動消失,皮膚濕涼。見患者病情危急,囑轉上級醫院診治,患者不從,理由是忍受不了劇烈疼痛,要求先予止痛,擬診為急性腰扭傷所致髂股動脈痙攣,取右側養老穴,沿皮內下 30°進針,取華佗牌直徑0.35mm、長75mm傳統針灸針,進針60mm,捻轉提插用瀉法,針感傳至右側腋下,囑患者活動右下肢,疼痛減輕,肢體能活動,皮膚蒼白的顏色減輕,腹股溝動脈搏動較前有力,腘動脈搏動較前恢復但仍減弱,踝動脈仍摸不到搏動,足趾蒼白顏色如故。繼續快速捻轉針柄,達200轉/min。5min后疼痛消失,皮膚顏色恢復正常,腹股溝動脈、腘動脈、踝動脈搏動正常,足趾顏色恢復并轉溫。停止捻轉針柄。囑患者站起活動腰部,彎腰,后仰,左右轉動,均無不適。宣告治愈。
此例患者由腰部扭傷所致腰部周圍肌肉損傷,內環境改變引起髂股動脈痙攣,動脈痙攣為急癥,如失治誤治,痙攣時間過長,引起肢端缺血缺氧,嚴重者可致組織壞死。養老穴通過強刺激,使相交經感傳,由腰至下肢,使痙攣的動脈緩解。
患者,男,60歲,呃逆20天。20天前著涼后出現呃逆,頻頻不止,胃脘部不適,經外院針灸、中藥及偏方治療無效,經某醫院檢查無異常,服西藥解痙藥、輸抗生素均無效,轉我院治療。刻診:面色萎黃,呃聲頻頻,腹部抽動,影響食欲及睡眠,診為呃逆。取右側養老穴,常規取穴,掌心向胸半握拳,取長75mm、直徑0.35mm華佗牌傳統針灸針,斜向內下30°進針,進針60mm,提插捻轉用瀉法,針感傳至腋下,囑患者深吸氣屏住,30s后呼出,反復進行3次,呃逆止。在腹部取穴上脘、中脘、下脘、天樞,常規取穴,用平補平瀉針法,60min后出針。囑患者戴口罩,避免著涼,3日后電話隨訪無復發。
養老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穴,小腸經與膀胱經在頸部相交,膀胱經又與帶脈在腰腹部相交,帶脈橫冠于腰腹部,與膈肌相鄰,強刺激后可使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使膈肌痙攣緩解。
患者,男,46歲。反復間斷發作劇烈腹痛3年,每遇寒冷、飲食不當、精神刺激、環境改變則突然發作劇烈的以肚臍為中心的腹痛,痛處有硬塊,按之痛劇,不能觸碰。約痛10min左右出現嘔吐,吐出胃內容物,吐后疼痛減輕,能忍受,約3h左右疼痛消失,經多家醫院檢查: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血液生化,胸片,B超,上消化道造影,胃鏡,直腸鏡,腹片均無異常,甚至有家醫院做了剖腹探查亦未發現問題。最后診斷:腸痙攣。曾服激素、解痙、消炎及中藥治療無效,也曾理療、按摩等。刻診:患者此次發作15min,嘔吐后10min,面色蒼白,腹部綿綿作痛,上腹、下腹及左右季脅區柔軟無壓痛,臍周約有5cm×5cm隆起,按之稍硬,輕壓痛,麥氏點壓痛無反應,肝膽脾未觸及。同意外院診斷:腸痙攣。取右側養老穴,常規取穴,半握拳,掌心向胸,取長75mm、直徑0.35mm華佗牌傳統針灸針,沿皮膚斜向內下30°進針,進針 60mm,提插捻轉用瀉法,令針感傳至腋下,患者腹痛消失。查腹部柔軟,臍周隆起硬塊消失,按壓無疼痛。患者自述下針后有一股暖流流到腹部,疼痛立即消失,并有舒適的感覺,30min后取針,囑患者每日就診1次,連針7次,取穴針法同上,患者腹痛無復發,停止治療。囑患者避免誘發因素,半年后隨訪無復發,宣告治愈。
腸痙攣屬中醫“腹痛”范疇,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發病。此例患者病程長,病情重,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小腸經、膀胱經、帶脈屬于再交經,帶脈途徑腰腹,深刺養老穴,經再交經發揮作用,使腸痙攣治愈。
養老穴首見于《針灸甲乙經》。為手太陽小腸經的郄穴,郄穴是經脈氣血曲折匯集的孔隙,郄穴對本經循行部位與所屬內臟的急性病證治療效果較好[1]。針刺方法打破了教科書中的針刺深度,沿皮30°斜向內下深刺60mm,一般針感由肘尖傳至腋下就達到理想的效果。如由腋下直達病所,效果更好。養老穴在左尺骨背面,尺骨莖突上方,尺側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間,布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的末支,腕靜脈網,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尺神經[2]。沿尺橈骨之間向內下斜刺60mm,很安全,不會傷及血管、神經等組織。深刺養老穴能夠治療多種肌肉痙攣性疾病。
[1]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市中醫學校.實用中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
[2]邱茂良.針灸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