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玉枝 張曉明
(1.山西省屯留縣中醫院,046100 2.山西省長治市中醫院)
筆者自2008年起采用中藥灌腸為主治療慢性盆腔炎58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58例患者均來自本院門診,全為已婚婦女。年齡23~48歲,病程 1~13年。其中 39例以少腹痛、腰骶酸痛為主,12例白帶增多,7例月經不規律,癥狀多與勞累、經期有關。
藥物組成:川芎 12g,當歸 15g,延胡索9g,益母草15g,莪術 9g,香附 12g,蒲公英 15g,紅藤12g,夏枯草15g,甘草 6g。
使用方法:上藥加水沒藥兩指,浸泡 2h后煎煮20min,再加水煎煮20min,兩煎兌合,裝瓶備用。
患者睡前排盡小便,取側臥位,以藥液150ml保留灌腸。灌腸后可在床上左右翻動,促使藥液在腸腔內流動以利吸收。
月經干凈后1周開始治療,連用15天為1個療程,1個月治療1次。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經期停止用藥。
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雙側附件無壓痛及條片狀增厚,腹部B超提示子宮、附件回聲正常,包塊、積液消失;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婦科檢查有輕微壓痛,B超提示原有包塊、積液明顯縮小;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B超均無明顯變化。
治療結果:本組 58例,治愈24例,有效3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83%。
不良反應:治療中有6例患者灌腸后自覺下腹墜脹、有便意,難以保持到次日清晨,經3~4天的適應后,癥狀逐漸消失;4例患者從治療起即大便次數增多,一日2~3次,便不成形,但未影響治療。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多由產后、人流、放取節育環及經期衛生保健不當,細菌入侵。由于急性期用藥不規范,或治療不及時,遷延日久而成。由于長期炎癥刺激,組織纖維增生,盆腔器官及組織粘連、滲出。病變可局限于一個部位,也可同時累及幾個部位,故臨床表現紛繁不一,或小腹痛,或腰骶困,或帶下,或月經不規律。本病常無急性發病史,起病隱匿,反復發作,治療頗為棘手,屬中醫“少腹痛”、“癥瘕”、“帶下”等范疇。中醫理論認為,由于產后、流產或經期保健不當,邪毒乘虛侵襲,稽留于沖任及胞宮脈絡,邪毒與氣血相搏,致氣機不利,經絡氣血受阻,沖任胞宮功能失調。其根本原因為瘀熱互結、氣機不暢、沖任失調,故治療當以理氣化瘀、清熱散結為主要原則。方中川芎、當歸、益母草、莪術祛瘀止痛、通絡散結;延胡索、香附理氣止痛;蒲公英、紅藤、夏枯草、甘草清熱解毒、利濕散結。諸藥合用,具有理氣止痛、活血化瘀、清熱散結之功效。加之不口服而用藥液保留灌腸,可使藥物通過腸道滲透吸收,直接作用于病所,擴張血管,促進炎性積液吸收,包塊軟化,使之逐漸消散,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