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偉
(山東省鄒城市中心店鎮衛生院,273512)
我科2008年8月~2009年3月采用毫針針刺百會、人中、合谷等穴配合推拿治療偏頭痛28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門診,均以偏頭痛作為主要病癥,并經腦CT、TCD檢查排除顱內外器質性疾患。28例患者中男8例,女20例;平均年齡49歲;病程最短 3天,最長10余年。
1.針刺療法:①取穴:主穴取百會、人中、合谷穴。配穴:見目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等肝陽上亢證時配太沖;見眩暈、耳鳴、腰酸腿軟或遺精帶下、舌紅少苔、脈細無力等腎虛證時配太溪;見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淡脈弱等血虛證時配足三里;見胸脘痞悶、嘔吐痰涎、苔白膩、脈滑等痰濁壅盛證時配豐隆;見病情日久、痛有定處、舌質暗、脈細澀等血瘀證時配血海、阿是穴。②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選上述6~7個腧穴,皮膚常規消毒,選用28號1.5寸毫針,快速進針,以局部沉重、酸脹為度,進針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法。針刺風池時,針尖向鼻尖方向刺0.8~1寸,得氣后盡量使針感上傳于頭。留針時間盡量延長,可留針50min~lh,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推拿:患者取坐位,醫者用指法推頸部兩側,沿膀胱經上下往復推拿,然后再按風池、風府等穴位,循經自上而下,從印堂開始沿前額發際至頭維、太陽,往返3~4次,再按揉太陽 、魚腰、印堂、百會等穴10~ 15min。
按1988年國際頭痛學會制定的頭痛程度分為 4級。Ⅰ級:不痛;Ⅱ級:輕度痛,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Ⅲ級:中度痛,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Ⅳ級:重度痛,不能參加活動,并需臥床休息。
療效標準:臨床痊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顯效:疼痛強度減輕2級,伴隨癥狀減輕,發作次數或疼痛持續時間減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強度減輕1級,或發作時間間隔延長,或頭痛持續時間縮短不足2/3;無效:疼痛強度減輕不足1級,或頭痛持續時間縮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或持續時間延長。
2個療程后統計結果。56例中臨床痊愈24例(占42.86%),顯效 16例(占 28.57),有效 14例(占25.00%),無效 2例(占3.57%),總有效率為96.43%。
患者,男,60歲。以頭昏頭痛反復發作3年余、加重1周為主訴就診。頭痛每遇勞累加重,逢寒痛劇。曾服去痛片、消炎痛、顱痛定等對癥治療,療效一般。1周來煩勞誘發,頭痛發作較頻,遂來就診。癥見:頭額痛劇,兩目緊閉,夜間痛劇,偶見眩暈,納谷不馨,舌淡暗,苔薄白膩,脈弦細。頭顱CT未見異常。經顱多普勒檢查示腦血管痙攣,供血不足。此乃氣虛痰瘀阻絡所致。治療取百會、四神聰、雙側合谷、足三里、豐隆、血海、三陰交穴,配合推拿。治療1次后頭痛癥狀明顯減輕,治療2個療程后癥狀消失。
偏頭痛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針刺能有效地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狀態 。偏頭痛中醫屬“頭痛”、“頭風”、“厥頭痛”等范疇。從古至今,各醫家對偏頭痛的發病原因皆認為主要為感受外邪,情志內傷,飲食不節,久病致瘀的基礎上造成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風襲腦絡,痰濁阻滯,瘀血阻絡等引起 。在經絡辨證上,有人認為主要是六淫之邪傷及三陽經,而其中又以少陽經、太陽經為多見。有人則認為內傷是由于肝郁肝火傷及陰絡,腎陰腎精虧虛導致腦海失養,脾失健運致氣血虧虛或痰濁內生阻于經絡而致病。頭為諸陽之會,偏頭痛發病與循行頭部的陽經經氣失常密切相關,而督脈總督諸陽經,其別絡散于頭部。因此,由督脈入手針治首先可以疏利多條陽經經氣,對于偏頭痛發作時痛位較多或全頭痛的患者有較好效果。另外,以頸夾脊為主穴針刺治療偏頭痛同樣效果良好,這也與頸夾脊穴能通調督脈之氣有關。再者,督脈主神志,有安神定志之功。偏頭痛發作往往與患者情志失調相關,而發作期疼痛劇烈,常令其心神不寧,“心寂而痛微”,故臨床可取患者百會、人中酌加內關、神門等安神定志以止痛。“高巔之上,唯風可到”,風邪入腦是導致偏頭痛的常見誘因,而膀胱經乃人身之藩籬,上至巔,故賊風外邪多由膀胱經侵入。對于感受風寒等外邪所致的偏頭痛,尤其是發作初期以后枕部頭痛為主伴有項部僵硬者,可取膀胱經腧穴為主治療,常用穴位有天柱、風門、肺俞等,并多配用風池。另外,膀胱經行于后項部,由于風寒入侵或頸部勞損致經氣不疏導致的頸源性偏頭痛可用項叢刺 ,即用膀胱經天柱為主配合其他項部穴位。本療法取穴少、簡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