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坤 李莉
(1.長春市綠園區衛生局衛生監督所; 2.長春市綠園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吉林長春 130062)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一多發病、常見病。潰瘍的形成有各種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對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潰瘍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1]。酸性胃液接觸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腸吻合術后吻合口、空腸以及具有異位胃粘膜的憩室容易引起潰瘍。絕大多數的潰瘍發生于十二指腸和胃,故又稱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在臨床上筆者采用西醫方法治療,短期內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并取得良好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來我區醫院就診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78例,其中男49例,女29例,年齡29~67歲,平均38歲。
1.2.1 一般處理 患者應禁煙酒和對胃腸有刺激性的食物及藥物,如咖啡類固醇激素等。治療期間應軟食,少食多餐,生活有規律,并適當休息。無并發癥的潰瘍病應進行內科治療,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癥狀和促進潰瘍愈合,防止復發和并發癥的出現。
1.2.2 藥物治療 (1)H2受體拮抗劑:是治療潰瘍病的主要藥物,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治療效果較好。具體藥物可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治療。西咪替丁常用用法為200mg,日服3次;療程為4~8周。雷尼替丁的常用方法為150mg,日服2次,愈合后給予維持劑量150mg每晚臨睡前再服;療程為4~8周。法莫替丁的用法為20mg,日服2次或40mg每晚臨睡前服;療效與雷尼替丁相近。(2)H+-K+ATP酶(質子泵)抑制劑:以奧美拉唑(洛賽克)為代表,是目前最新和抑酸作用最強的藥物,并具有黏膜保護和抗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奧美拉唑在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不僅能迅速緩解活動性潰瘍的癥狀加速潰瘍愈合,而且在長期治療中有可靠的維持愈合的作用。每日應用20~60mg的奧美拉唑,多數患者在治療2周后癥狀消失、潰瘍得到愈合。與H2受體拮抗劑相比,奧美拉唑對緩解疼痛的效果出現得更快,潰瘍愈合率更高。(3)抗幽門螺桿菌(Hp)治療:對Hp有明確抑制或殺滅作用的藥物主要有鉍劑、甲硝唑或替硝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環素、呋喃唑酮等。殺滅Hp可提高療效和防治復發。但目前尚無單一藥物可有效根除Hp,二聯用藥也根除率不高,故目前主張三聯用藥。有關治療方案很多,常用的方案有:奧美拉唑20mg(或蘭索拉唑30mg)+克拉霉素250~500mg+甲硝唑400mg,每天2次,7d為1個療程。(4)保護胃粘膜促進潰瘍愈合的藥物:此類藥物有硫糖鋁和膠體鉍,它們對胃酸無抑制和中和作用。其主要作用是能與潰瘍創面的蛋白質結合形成一層保護膜,使免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襲。膠體鉍的用量為1次3粒(150mg),1d4次,餐前1h及睡前服用。服藥6周。
1.2.3 四聯療法 以上藥物在潰瘍愈合后如不維持治療或停止用藥容易復發,臨床上常用“四聯療法”治療此病:如雷尼替丁0.15g,1d2次(清晨及睡前服用)+阿莫西林1g,1d2次+痢特靈0.1g,1d3次,聯用7d或洛賽克0.2g,1d3次+阿莫西林1g,1d2次+痢特靈0.1g,1d3次,在前三聯藥物基礎上加用康復新液口服,口服康復新液10mL,每天5次,連用28d,收效良好。
療效判定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及鋇餐檢查潰瘍消失。顯效:癥狀,體征消失,胃鏡(鋇餐)檢查,潰瘍面縮小為50%以上。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胃鏡(鋇餐)檢查潰瘍面縮小為1/3。無效:癥狀,體征及胃鏡檢查均無效。
78例患者經過對癥治療,治愈29例,顯效22例,有效2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1.03%。
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就叫做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表現有上腹部疼痛、泛酸、噯氣,腹痛多在上午10點、下午4點、晚上10點及夜間2點前后比較明顯,進食后腹痛減輕或消失[3]。這類患者中老年人多無腹痛,但并發出血或穿孔者多見,其原因有病人不知道、未能及時治療的緣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一種慢性、容易復發的疾病,近年來的實驗與臨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粘膜保護作用減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環節。胃排空延緩和膽汁反流、胃腸肽的作用、遺傳因素、藥物因素、環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有關。幽門螺桿菌是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根除Hp已成為防治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絕大部分球部潰瘍患者經過一般處理、對癥藥物治療、三聯療法和四聯療法治療后,可抑制病情發展,提高潰瘍愈合質量。效果理想。
[1]呂吉.埃索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2007,6(6):127.
[2]李瑜元.質子泵抑制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處方藥,2006,50(5):30.
[3]于維穎.新一代抗潰瘍藥質子泵抑制的研究[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6,2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