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建成
浙江省義烏市中醫醫院(義烏 322000)
普濟消毒飲治療面神經炎35例
樓建成
面神經炎 普濟消毒飲
浙江省義烏市中醫醫院(義烏 322000)
面神經炎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性多于女性,以中青年為主。本病發生與季節無關,通常為急性起病,部分患者在起病前幾日同側耳后、耳內、乳突區或面部出現疼痛,大多為一側患病,雙側患病者少見。筆者應用普濟消毒飲加味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7-2008年浙江省義烏市中醫醫院門診患者72例,依據文獻[1]確診,均經顱腦CT掃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神經炎。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5例,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齡3~75歲,中位年齡42歲;風熱灼絡證21例,風痰阻絡證14例;左側面肌麻痹20例,右側面肌麻痹15例,發病時間1h至25d,平均7.22d。對照組37例,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齡11~70歲,中位年齡45歲;左側面肌麻痹20例,右側面肌麻痹17例;風熱灼絡證22例,風痰阻絡15例;發病時間3h~21d,平均6.96d。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普濟消毒飲加味:黃芩10g,黃連10g,陳皮 6g,甘草 6g,玄參 9g,柴胡 6g,桔梗 6g,連翹 15g,板藍根 10g,牛蒡子 10g,薄荷 5g,僵蠶 10g,升麻 10g,制白附子 3g,全蝎5g。頭痛者加細辛;面部發麻者加菊花、鉤藤。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兒童半量,藥渣外敷。14d為1個療程。對照組口服維生素 B12500μg,維生素B110mg,維生素 C 0.1g,每日3次。兩組均治療1周。
1.3 療效標準 按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2]擬定。治愈:癥狀完全消失,眼瞼閉合良好,面肌功能恢復。好轉:額紋恢復,上下眼瞼閉合力量弱,哭笑時可見患側輕度口角下垂,面部肌群收縮運動稍差。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變,未達到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t檢驗與秩和檢驗。
治療組35例,治愈28例,好轉7例,全部有效;對照組37例,治愈21例,好轉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9.20%。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面神經炎屬中醫學“中風-中經絡”、“口”范疇。風寒夾瘀流竄經絡,陽明脈絡壅滯不利,氣血閉阻均可致本病發生。臨床上以風熱證為常見。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病毒感染有關,多用抗病毒藥物、激素等治療,但在臨床應用中有諸多副作用及局限性。普濟消毒飲出自《東垣試效方》,原方主治之大頭瘟,乃感受風熱疫毒之邪,壅于上焦,發于頭面所致。方中重用酒連、酒芩清熱瀉火,祛上焦頭面熱毒為君;以牛蒡子、連翹、薄荷、僵蠶辛涼疏散頭面風熱為臣;玄參、馬勃、板藍根加強清熱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陳皮理氣疏壅,以散邪熱郁結;制白附祛頭面之風,合全蝎搜風通絡,共為佐藥;升麻、柴胡疏散風熱,并引諸藥上達頭面,且寓“火郁發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諸藥配伍,共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用于面神經炎治療有“異病同治”之意。本觀察表明,在原方基礎上隨證加味,可收到良好療效。
[1]孫怡,楊任民.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636.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223.
R745.1+2
B
1004-745X(2010)07-1232-01
20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