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鵬偉 吳鴻洲
1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上海201203)
2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上海201203)
“瘕”最早見于《內經》,多指腹部腫塊等一類病證,常與疝、聚等無結塊的病證相對而言;“”最早出現于《神農本草經》。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瘕作為正式的病名進行論述。盡管歷代醫家對瘕的認識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大多認為瘕是指結塊一類的病證,其形成多因臟腑血氣虛弱,外邪乘虛而入,結于下焦,留滯不去,氣血和痰濁之邪膠結不解,久而生成瘕。臨床多見下腹部腫塊,或脹或痛,婦女多見經帶胎產異常,??砂橛腥戆Y狀如寒熱不欲食、腰脅酸痛、肢體浮腫等。
清代醫家葉天士不僅是溫病大家,而且也是治療內傷雜病的臨床大家,其對瘕的認識及辨證治療均有獨到之處。在《臨證指南醫案》中,瘕病案除載于“瘕”篇外,亦散見于“瘧母”、“疝”、“產后”等篇中。今將《臨證指南醫案》中有關“瘕”病例進行歸納分析,以探求葉天士對瘕的認識及辨證論治規律。
3.1 以“苦溫通降”為治療總則瘕的發病盡管原因復雜,但情志因素占據首位。肝主疏泄,條暢氣機,是血和津液運行的重要保障。若肝氣郁結,不僅導致氣滯血瘀,而且可引起津液運行失常,痰濁內生。感受濕熱或痰濁阻滯,均可阻滯氣機,氣機失暢日久,反過來加重氣血凝滯,營絡淤滯,導致瘕的形成?!秲冉洝分^“氣主煦之”,人體血和津液的正常運行都是在氣的推動和溫煦下進行的。對于痰飲的治療,張仲景早就提出“以溫藥和之”的原則。朱丹溪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降火消痰”的原則[4]。葉天士治療瘕法宗仲景、丹溪諸家,而又有所發揮,以“苦溫通降”為總則,隨證施治。正如其所說瘕屬“絡脈病也,議溫通營絡”,“久留濕熱瘀留,經脈絡中交病,若非宣通氣血壅遏,恐非至理”。但葉氏又告誡后人,本病多屬陰陽兩傷,雖溫通需慎用香燥之品,因“初起或理氣獲效,久發中衰,辛香氣燥,脾胃不勝克伐矣”。
葉氏認為,瘕屬絡脈病,并且“皆沖脈為病,絡虛則脹,氣阻則痛,非辛香何以入絡,苦溫可以通降”,又說“病在奇脈,以辛香治絡”。臨床常以辛香苦溫之品行氣活血通絡,但為防香燥之品傷及陰血,多配伍當歸、柏子仁等辛潤之品。常用香附、郁金、茯苓、降香汁、炒山楂、烏藥、小茴香、肉桂、青蔥管等行氣溫經,以當歸、茺蔚子、延胡索、川楝子等辛潤養血活血通絡。待攻堅之后,瘕消失或減輕,或久病體虛、營絡血虛者,治宜益營之中,再佐通泄其氣,以仲景當歸生姜羊肉湯為底方加減治療,常選用人參、當歸、肉桂、吳茱萸、小茴、茯苓、青蔥管、紫石英、白芍、淡蓯蓉、羊肉等藥物。
3.3 隨證施治(1)瘕聚初起,濕熱痰濁凝結。治宗丹溪以濁攻濁法。以韭根、兩頭尖、炒香橘核、小茴香、金鈴子理氣祛濕,或用小溫中丸化濕除滿。待瘕聚已解,常用八珍丸加香附、小茴、白花益母膏丸以善后。(2)肝郁乘土,沖胃氣逆。治以安胃泄肝,繼以辛潤通絡。如繆案“少腹左側瘕聚之形,氣自下焦沖起,為脹為嘔,伴胃痛多年,發時手不可按,脅中拘急,脈弦左搏”,葉氏診為“此乃驚憂嗔怒,致動肝木,乘其中土,胃傷失降,脈絡逆并”,因病“久發中衰,辛香氣燥,脾胃不勝克伐矣,議疏肝木,安土為法”。藥用川楝子、黃連、干姜、桂枝、當歸、川椒、生白芍、烏梅治之,癥狀減輕后,繼以辛潤活血之品宣通氣血壅遏。是書有多例肝郁犯胃病案,其治法基本類似。此外如伴見絡虛者加用紫石英、鹿角霜、杜仲等;肝胃氣逆較甚者多合用左金丸。(3)肝郁化火。治用苦辛清降。如某案,因情志抑郁,“臍下瘕形漸大,氣塞至心胸及咽喉,飲不解渴,遂氣攻至背部,經水百余日不來,小溲得利,大便不爽”,伴口甜,食后痞滿。葉氏經辯證屬“肝膽相火內灼,沖脈之血欲涸”,用胡黃連、山梔仁、山楂、蘆薈、雞內金合回生丹苦辛清降以治之。
正是認識到“瘕屬氣聚,為血結,由無形釀為有形”,瘕的發生是由氣至血、病久入絡的發展過程,病性上屬正虛邪戀,故葉氏在治療上特別強調“……仲景立法,務在緩攻,急則變為中滿,慎之”。指出瘕的治療需以緩攻為主,不可用大量破氣攻積,或破血消瘀之品,否則損傷脾胃氣血,后天運化乏力,土不制水,使氣、血、水三者合而為患,最終形成臌脹。葉氏一再告誡:此病“由肝失暢達,木必傳土,胃氣受侮,病久入絡,氣血兼有,緩圖為宜,急攻必變脹病”。如果“攻堅過急,藥先入胃,徒致后天氣乏,恐脹病必至。俗有痞散成蠱之說,可為治此病之戒律”。
葉天士作為一代醫學大家,博學多識,經驗豐富,辨識病證高人一籌。在辨證上,理宗《內經》、《難經》,卻頗多發揮;治宗仲景,又采擷百家,機圓法活;并獨創性地將“絡病”理論應用于瘕病的辨證論治中,獨具匠心,實補前人之不足。
[1]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校釋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591~597.
[2]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176~177.
[3]王曉萍.中藏經精譯[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493.
[4]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