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文,潘 峰,李俊雅,肖頌華,蔡業峰,黃 燕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廣州 510120;2.同濟大學醫學院,上海 200092;3.中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廣州 510120)
2008年4月衛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居民死因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腦血管病分別位列農村、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一、第二位[1],缺血中風(腦梗塞)作為卒中的主要類型,其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使其成為世界范圍危害極大、亟待攻克的一種疾病。目前對于腦梗塞的治療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僅有rtPA和阿斯匹林[2],因此探索一種治療腦梗塞新的方法勢在必行。中醫藥治療中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學術流派眾多。“腦中血海”理論是治療中風病的有效治則治法。本文以“Ang/Tie2信號通路”為干預靶點,探討中醫救治急性缺血中風的可行性,以期為臨床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
“血海”一名,首見《靈樞·海論》,認為沖脈為十二經之海,又稱“血海”。血海為血之大會、脈之出入也,即血液匯聚之所,并分流至各支脈。正如《類經·人之四海》言:血海者,言受納諸經之灌注,精血于此而蓄藏也。血海其用有三:曰蓄藏,曰分流,曰調節,合而言之則主要起調節作用。如沖脈之“血海”對女子月事的調節:經期則血海蓄滿而溢,分流向胞宮,下注為月事;其后則血液流向血海,為下一個周期作蓄積。血海隨生理所需而盈縮,即是調節之義。除沖脈外,也有“心為血海”之說。清·汪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藏象第一》謂:“心生血,為血海。[3]”《壽養叢書·普生論》又提出“腦中血海”之說,認為“乾元之陽,陽居陰位,臍下氣海是也。坤元之陰,陰居陽位,腦中血海是也……血海之氣,以補肌膚,以流血脈。[4]”由此可見,血海特征為:血容量多或流量大;將血液流布到各支脈中;隨生理所需對支脈血流起調節作用。對照腦之生理病理,任繼學教授認為[5],腦為元神之所居,需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以供養之;人或興或寐,皆有意識、思維,腦神之活動無一剎或停;神需血養,故腦中需有血海貯存大量血液,方能流布腦中血脈、細絡,以養元神。另外,腦居至高之位,腦中之血受寒溫、動靜、饑飽等因素影響,為保證腦神之清明,避免諸多因素影響腦脈行血以養神、充髓,需要有一“血海”隨時蓄藏、調節,達到動態平衡[6]。《靈樞·海論》中提出“血海有余則常想其身大,血海不足則常想其身小”,為“腦中血海”調節失常導致神明不用的病理表現。
黃燕等[7]進一步指出,腦中血海功能正常發揮與否,其權在肝。肝之疏泄與中氣、腎命有關,因此提出“腎(命門)-脾胃-肝-腦”軸對氣機的升降調節作用。此軸失常,腎中真水不足,水火失衡,影響中氣升降,胃降不及而脾升相對太過,進而導致肝之疏泄失常,升發太過,擾動腦中血海,血流薄疾,氣血逆亂,風火升動莫制,“滿脈去形”,形成出血中風。或腎中真陽不足,命火蒸騰無力,脾氣不升,肝氣疏泄不及,腦中血海調節無權,脈絡行血緩滯,凝而為瘀,發為缺血中風。
根據“腦中血海”理論,劉茂才、黃培新等主持的九五、十五攻關課題擬定以調節血海為基本治療法則的腦脈1號、腦脈2號,分別治療血海調節不及或調節太過所導致的急性中風,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和致殘率[8~10]。2004年~2006年,國家十五攻關課題通過全國23家三級甲等醫院606例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隨訪90d后發現與安慰劑組相比,調節“腦中血海”法治療急性缺血中風安全有效,可顯著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嚴重致殘率[11]。對于“腦中血海”的基礎研究,還有研究表明調節“腦中血海”法可促進腦缺血大鼠梗死部位周圍的血管再生,同時伴有神經保護作用,并可對抗干細胞移植所誘發的血腦屏障破壞和腦水腫[12~14]。
由此看出,腦中血海理論和調節“腦中血海”法,是源于《內經》,結合腦的病理生理特點,基于臨床實踐提出的治療中風的新的理論和學說,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不斷豐富基礎和臨床理論內涵。
腦梗塞治療的最終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改善腦組織缺血,恢復神經功能缺損。腦血管再生(intracerebralangiogenesis)和神經再生(neurogenesis)是治療腦梗塞的最前沿課題之一。最近的研究顯示,在缺血的腦組織中,腦血管重塑可促進神經修復[15]。腦血管/神經交互作用,在腦缺血后神經血管網絡重建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神經細胞(或神經細胞)更容易向血管再生能力強的區域遷移,血管再生往往伴隨著神經再生[16~17]。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及其配體-內皮特異性酪氨酸激酶受體(endothelial-specif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Tie-2)組成 Ang/Tie2信號通路,Ang/Tie2通路在維持新生血管完整性、穩定性和促進血管新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新生成毛細血管壁的穩定性和成熟度是維持新生血管功能的標志,而Ang1/Tie2通路不但控制血管支持細胞如周細胞、平滑肌細胞向缺血部位募集,而且可維持血管內皮細胞存活,因此對于新生血管的管腔形成、血管結構穩定具有關鍵的調控作用。Ang2為Angl天然的內源性拮抗劑,可競爭性與Tie2受體結合,抑制Tie2信號轉導,內皮細胞不能募集四周支持細胞,使血管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態,Ang2的高表達往往伴發局部血管的過度、無序增生,易形成血管瘤、血管畸形和神經膠質細胞瘤。而前二者是導致顱內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
他汀類藥物如辛伐他汀(Simvastatin)用于治療缺血中風,其作用不僅限于調節血脂、修復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的內皮細胞,而且可以通過誘導Ang/Tie2表達,增加phospho-Tie2的活性,從而促進血管生成,提高血管穩定性和降低血腦屏障滲透,并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煙酸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缺血中風的病灶內VEGF、Ang1表達,促進Akt、內皮細胞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和Tie2的磷酸化,從而幫助缺血區域血管再生,改善缺血中風模型動物的神經功能。
山茱萸環烯醚萜苷(comrnel iridoid glycoside,side,CIG)通過增加VEGF及其受體Flk-1的表達,促進缺血中風后血管再生和神經再生,從而改善神經功能缺損。一氧化氮供體DETA-NONOate可通過上調SDF1/CXCR4和Ang1/Tie2信號通路促進腦缺血C57BL/6J鼠室管膜下區(SVZ)成神經細胞定向遷移,對于血管再生和新生血管穩定具有調控作用。Morrow D的研究表明,適度飲酒可通過啟動Notch/CBF-1/RBP-JK-Ang1/Tie2信號系統,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血管再生,并呈現酒精劑量依賴效應,可能是臨床適度飲酒可預防缺血性心臟病和卒中事件的原因之一。
腦為元神之府,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來灌注和營養,十二經脈之氣血皆上注于頭而為精,化為匯集諸經之氣血之海。血海調節諸經諸脈諸絡,在誘發因素作用下,腦血管閉塞,經脈隨之壅塞不通,氣血不能上注頭目,則腦中血海調節作用被啟動,其中之一的機制就是神經、血管再生。調節腦中血海是通過“腎(命門)-脾胃-肝-腦”軸實現對氣機的升降調節作用,其中肝主疏泄、中焦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命門火衰,肝疏泄不足,木郁土壅,中焦氣機不升,則血流緩澀,發為缺血中風,治療應益氣溫陽以充盈血海,破瘀滌痰以通調脈道,通過調節腦中血海,可以對腦中血海不足之缺血中風進行治療。若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化風,疏泄太過,則血與氣并于上,而溢脈外,發為出血中風,治療應平肝潛陽、滋腎降火,使血歸常道而止。與之相對應,在Ang1/Tie2信號通路中,Ang1/Tie2上調則促進血管、神經新生、成熟和穩定;而Ang2表達的上調,可會導致血管結構不穩定,容易誘發無序過度增生,從而導致畸、致瘤的不良后果,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利用現代科學的Ang1/Tie2信號通路來探討中醫調節腦中血海的實質,具有理論上的一致性。
無論是毛細血管還是中、大血管,在中醫都屬于“經”、“脈”、“絡”的范疇。調節血海,是通過調節灌注、匯集成血海的經、脈、絡實現的,因此腦中血海和血管、神經再生存在如下關系:①血管再生促進閉塞的腦中經脈再通,經脈再通有利于保持血海的充盈;②經脈閉塞則腦中血海灌注不足,導致腦主神明失職,則發為神志昏蒙、言語蹇澀或錯亂;血海不能濡養清竅,則發生半身不遂、頭暈、偏身感覺異常等中風主癥;③缺血中風患者經脈閉塞是基于年老體衰、氣陽不足、痰瘀互結等造成的血海調節失職,故治療當以益氣溫陽以充盈血海、破瘀滌痰以通調脈道為主要治則治法,即腦脈Ⅰ號以黃芪益氣,制南星、半夏、天麻化痰通絡,川芎、水蛭、益母草破血活血利水,諸藥共奏通調腦中血海之效,可通過腦中經脈再生而達到調節腦中血海的目的。
在既往研究基礎上,運用中醫整體觀的方法論優勢,采用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離體培養微血管內皮細胞及室管膜下區神經干細胞,并使用熒光免疫雙標、Western blot、RT-PCR等分子生物學技術,觀察物化的調節腦中血海法(腦脈1號膠囊)對于Ang1、Ang2、Tie2基因、蛋白表達以及毛細血管管腔形成、室管膜下區神經干細胞遷移及其對血管巢保護作用的影響,分析調節腦中血海法是否可通過Ang1/Tie2信號通路,達到減輕缺血中風的病死、嚴重致殘的目的,減輕致畸、致瘤等發生。本研究有利于揭示中醫調節“腦中血海法”實質,豐富中醫治療中風病的治則治法理論,為臨床提供一種新的治療缺血中風有效手段,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
[1]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衛生部介紹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主要情況[R].[2008-04-29]-http://cn.chinagate.cn/webcast/2008-04/29/content_15034864.htm.
[2]http://www.eso-stroke.org/pdf/ESO08_Guidelines_English.pdf.
[3]項長生.汪昂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3.
[4]李經緯.壽養叢書全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78.
[5]任繼學,任繼學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6-37.
[6]黃燕,楊利,蔡業峰.出血中風和缺血中風病機差異與“腦中血海”“升降樞軸”的關系初探[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4,11(6):472-473.
[7]楊利,黃燕,蔡業峰.從“腦中血海”探討出血中風、缺血中風的病機差異[J].江西中醫藥,2004,35(7):13-14.
[8]劉茂才.中西醫結合救治高血壓性中、大量腦出血201例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18(1):13-18.
[9]蔡業峰,付于,郭建文,等.中醫藥治療急性缺血中風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藥材,2007,30(9):1192-1195.
[10]黃培新,黃燕,郭建文.急性腦出血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方案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7):590-593.
[11]Y.Huang,J.Pei,X.Wang,Outcome and safety assessment of Yin pattern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with an herbal medicine protocol[J].Cerebrovasc Dis,2007,24:483-494.
[12]郭建文,李俊雅,黃燕.調節“腦中血海”法聯合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大鼠缺血腦組織血管再生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9,7(8):763-768.
[13]沈偉,范維琥,施海明,等.紅景天對兔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表達及血管新生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11):1022-1025.
[14]李俊雅,黎奔,郭建文,等.干細胞聯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缺血性腦損傷[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8,16(2):137-140.
[15]Urtado O,Pradillo JM,Alonso-Escolano D,et al.Neurorepair versus neuroprotection in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06,21(Suppl 2):54-63.
[16]Ohab JJ,Fleming S,Blesch A,et al.A neurovascular niche for neurogenesis after stroke[J].J Neurosci,2006,26:13007-13016.
[17]Thored P,Wood J,Arvidsson A,et al.Long-term neuroblast migration along blood vessels in an area with transient angiogenesis and increased vascularization after stroke[J].Stroke,2007,38:3032-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