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雯
(四川省達州市中心醫院,653000)
筆者2003~2009年采用溫針配合TDP治療肩周炎72例,報道如下。
72例均為我科門診患者,年齡50~70歲;病程1~8個月。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63歲;病程最短 1個月,最長 8個月。對照組32例,男 18例,女 14例;平均年齡60歲;病程最短的1個月,最長的6個月。
診斷標準[1]:①肩關節周圍彌漫性疼痛,由輕到重,可自頸向臂部放散,并有局部廣泛的壓痛點,疼痛日輕夜重為本癥的特征。②由于疼痛而產生的自行性肌痙攣,使關節早期出現功能障礙,外旋、外展、高舉等動作受到限制。③病情持續發展可致岡上肌鈣化、撕裂、疼痛和功能障礙加重,并可使其周圍組織發炎。④肩部外側壓疼明顯,上臂旋轉及外展時感到疼痛和功能障礙,嚴重時可見肩部輪廓擴大,三角肌前緣有圓形鼓出者,為肩峰下滑囊炎。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頸椎病等肩外疾病引起的肩痛者;③肩關節脫位,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等疾病;④患高血壓、糖尿病等。
治療組:選穴:肩髎、肩貞 、肩髃 、曲池、極泉、陽陵泉。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肩髎穴針刺時令患者臂平展放松,醫者令助手托住,然后進針,并強力捻轉務使得氣強烈。肩髎、肩貞可多方透刺令患者得氣。行平補平瀉手法,將大約2mm艾條段插于針柄上點燃施灸。每個穴位灸3壯。并配合TDP治療儀照射。燈距以患者舒適為佳。每次留針4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對照組:用0.4mm毫針針刺,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4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痊愈: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疼痛消失,無任何不適感覺。顯效:肩關節功能明顯改善,疼痛明顯減輕,略有不適感。好轉:肩關節功能有所改善,疼痛有所減輕,局部仍有不適感。無效:癥狀無任何改善。
治療結果:治療組40例,痊愈25例,顯效 9例,好轉6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 32例,痊愈15例,顯效8例,好轉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7.5%。
肩周炎是臨床上常見的肩部軟組織疾病之一,亦稱“五十肩”,屬中醫學“痹證”范疇,乃感受風寒所致,肩部經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之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寒氣勝者,為痛痹……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從中可以看出肩周炎表現的局部疼痛,主要由于其經絡氣血寒邪凝滯之緣故。本研究選擇在肩關節疼痛部位選取肩髎、肩貞、肩髃為主穴,采用針灸及TDP照射的方法,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的針刺。溫針灸加TDP照射之原理在于提高局部溫度,使經絡疏通,氣血暢通,從而達到溫經散寒、活絡止痛的目的,且可縮短療程,加強治療效果。TDP治療儀具有消炎、鎮痛、改善血液循環的功效。
[1]陳佑邦.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