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堂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中心工業區2幢108#宗堂中醫診所,362801
筆者1980~2002年間應用二陳澤瀉湯化裁治療梅尼埃病38例,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38例中男3例,女 35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73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 7年;有 26例患者先后經中西藥物治療,癥狀未見明顯好轉。所有病例均經五官科結合臨床表現確診。
生牡蠣60g(先煎),制半夏10g,陳皮 10g,茯苓12g,白術20g,澤瀉30g,鉤藤15g(后入)。耳鳴加磁石30g;內熱加菊花9g;失眠加酸棗仁20g,夜交藤15g;情志郁結加柴胡9g,郁金9g;痰濕盛加蒼術9g,制天南星9g;眩暈頻繁發作加天麻9g;中焦虛寒加黨參12g,桂枝9g,吳茱萸3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7天為1個療程,一般連續治療1~2個療程。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治療后癥狀完全消失,五官科檢查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者。好轉:癥狀基本消失,五官科檢查前庭功能有減退,偶有輕度眩暈、耳鳴者。無效:癥狀及體征基本無改善者。
治療結果:臨床治愈 31例,占81.6%;好轉4例,占 10.5%;無效 3例,占 7.9%;總 有效 率92.1%。
患者,47歲,1993年10月4日初診。癥見:眩暈反復發作,視周圍景物旋轉,如乘舟車,不能站立,伴有惡心嘔吐,耳鳴出汗。曾經西醫檢查治療,診斷為梅尼埃病(內耳性眩暈),經用鎮靜、擴血管及脫水等藥物治療。藥后能暫時緩解,未能根除。本次因失眠而誘發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不寐、不能站立、需閉目扶墻,納呆,二便調,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滑,五官科檢查右眼球震顫,音叉查左耳感音性聾,診為梅尼埃病(中醫:眩暈)。癥屬痰飲化風。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風,養心安神,調和陰陽。
處方:生牡蠣60g(先煎),白術20g,制半夏10g,陳皮10g,澤瀉30g,茯苓 12g,熟酸棗仁20g,夜交藤15g,淮小麥30g,雙鉤藤15g(后入)。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服藥3劑后,眩暈惡心嘔吐已止,仍稍有耳鳴。效不更方,繼服5劑,諸癥消失,五官科檢查均正常,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西醫認為,梅尼埃病由多種因素誘發,造成植物神經紊亂,內耳血管痙攣,膜迷路內滲透壓增加,外淋巴與血管內液體滲入膜迷路,形成積水,積水的病理變化刺激及損傷耳蝸,產生耳鳴、耳聾,刺激前庭感受器可出現眩暈、眼球震顫及惡心嘔吐等。因此,消除膜迷路水腫是治療本病之關鍵。本病中醫屬“眩暈”、“耳鳴”、“耳聾”范疇,本病發病甚急,多見于中老年人,易反復,較為難治,常責于風、痰、虛。其多因飲食不節,起居失宜,工作緊張,情志郁結,致人體陰陽失調等多種因素誘發。《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眩暈與肝的關系密切。也有人認為“上氣不足”、“髓海不足”是因虛致眩的病因,還有“無痰不作眩”之說,腎氣化無權則膀胱氣化不利,影響脾的運化,脾運化失司,則痰飲乃生。
二陳澤瀉湯方中重用白術、澤瀉利水滲濕,通調水道;以茯苓、陳皮增強滲濕之功;以二陳湯加白術健脾氣而化痰濕;以生牡蠣、鉤藤平肝熄風,使水行濕祛痰消。諸藥共奏健脾利水化痰、平肝潛陽調和陰陽之功,使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