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繼強
(甘肅省會寧縣太平店鎮中心衛生院,730714)
逍遙丸來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由柴胡 、當歸 、芍藥 、茯苓 、白術 、甘草等藥物組成 ,功能疏肝解郁,健脾養血,為中醫調和肝脾的名方,備受歷代醫家的推崇。清代著名醫學家葉天士稱贊其為“女科圣藥”。筆者將該方靈活加減廣泛應用于內、婦科各種臨床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茲舉例以闡其微。
臟躁者,以婦女患病多見,但不拘于婦女,以精神抑郁,心中煩亂,悲傷欲哭,或嬉笑無常,哈欠作為主要臨床表現,隨著現代工作、學習以及生活壓力的增加,臟躁癥多發,其主要病在心脾,也與肝有關,《金匱要略》以甘麥大棗湯煎服治療為主,本人用逍遙丸治療本疾病,取得良好效果,茲錄如下。
患者,男,39歲,異常出汗10余年,遇事緊張,時感心悸,因工作緊張,又出現兩脅脹痛、失眠之癥,舌苔淡白,脈象弦細,辨為肝郁脾虛之證,方用逍遙丸與酸棗仁湯加減。柴胡12g,茯苓 9g,白術 9g,白芍 10g,香附10g,當歸10g,酸棗仁20g,川芎10g,知母 9g,生姜6g,甘草6g。共服用14劑而病愈。
女性生理特點常陰血不足,經期血海由盈而虛,更易致肝失血養,肝氣抑郁,而氣隨血下,脾氣益虛[2],故易出現經前乳脹、頭痛、失眠、疲乏、腹瀉、浮腫等,治當疏肝健脾,養血調經,方用逍遙散加減。
患者,22歲。經行前一天及經行時頭痛、失眠3個月,伴疲乏、腹瀉、經前易感冒,月經周期及經量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弱。辨證:肝郁脾虛,氣血虛弱;治則:疏肝健脾,養血調經;方藥:逍遙散加減。柴胡 12g,茯苓9g,白術 9g,白芍 10g,香附 10g,當歸 10g,黃芪24g,薄荷9g,生姜6g。經前1周開始服藥5劑,癥狀明顯減輕,連續3個周期服藥后諸癥基本消失,停藥后未見反復。
黃褐斑的發生與肝、脾、腎的功能失調有關,或肝郁氣滯,氣血瘀阻于面;或脾氣虛弱,氣血虧虛,面部肌膚失養;或腎氣虧虛,水泛于面等均可致黃褐斑的發生。治療當疏肝健脾,補腎活血,可用逍遙散加黃芪、丹參、紅花、桃仁等加減治療。
患者,34歲,因學習緊張,出現面部黃褐斑2年,近3個月加重,伴精神緊張,兩脅脹痛,睡眠差,納食不佳,舌紅,苔薄白,舌邊尖有瘀點,脈細弦弱。辨證:肝郁脾虛,肌膚失養;治則:疏肝健脾,益氣養血。方藥:逍遙散加減:柴胡12g,茯苓 15g,香附 15g,當歸、紅花、桃仁 、丹參各10g,黃芪30g。服藥 1個月后,黃褐斑變淡,面積減少1/3,繼續服藥3個月后,黃褐斑減少2/3,其余諸癥也明顯改善。
患者,男,43歲,2009年12月24日初診。胃痛反復發作5年。3個月前胃鏡報告:慢性淺表性胃炎,HP(+),先后服用雷尼替丁、胃痛寧片、中草藥等治療。稍有不慎或情緒不舒胃痛吐酸即作。現胃痛,嘈雜,煩躁易怒,口苦乏味,失眠,健忘,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此屬肝胃郁熱傷陰之胃脘痛。治宜清肝泄熱,疏肝和胃,柔肝止痛。方用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加味。處方:牡丹皮 10g,梔子 10g,柴胡12g,當歸 9g,白芍 20g,甘草 6g,薄荷(后下)12g,茯苓 10g,白術 12g,黃連 6g,吳茱萸 3g。7劑,1日 1劑,水煎3次分服。以后又復診若干次,如此治療月余。胃鏡檢查,恢復正常,HP(-)。
中醫經絡學認為,肝起于足大指,環繞陰部,由少腹沿兩脅上行,經乳頭上巔頂,因此肝經循行的部位均可用逍遙丸加減治療,通過疏肝理氣,健脾養血,達到治療效果。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以茯苓、白術、甘草補脾以培其本,實土以御木乘。共同達到疏肝解郁、益氣健脾、養血柔肝之目的。既補肝體,又和肝用,氣血兼顧,肝脾并治,實乃調和肝脾之名方。故在內科臨床中靈活加減應用該方,可迅速恢復肝之藏血功能與疏泄功能,使氣血充足與調和,則疾病愈而取效捷。
[1]鄧中甲.方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85.
[2]成都中醫學院婦科教研室.中醫婦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