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桂
(福建省邵武市立醫院,354000)
近幾年來,筆者采用溫補脾腎中藥配合隔姜灸足三里穴治療小兒慢性腹瀉25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47例患者,其診斷符合1994年《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的診斷標準[1]。大多數入院前經較長時間使用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癥狀反復不愈,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齡5個月~1.0歲,平均8.5個月;病程2~3個月,平均 2.3個月;腹脹11例,黏液膿血便6例,舌紅苔黃膩5例,舌邊有瘀點4例。對照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齡5.5個月~1.2歲,平均10個月;病程2~3個月,平均2.4個月;腹脹 8例,黏液膿血便 4例,舌紅苔黃膩、舌邊有瘀點2例。兩組患兒糞便檢查均無膿細胞、吞噬細胞,多次糞便培養未見細菌生長。兩組在性別、年齡、癥狀、糞便培養、理化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細菌性痢疾、細菌性腸道感染以及器質性腸道病變。中醫辨證屬于脾陽虛損,脾病及腎,兼夾濕熱,夾瘀。
治療組以溫補脾腎、固澀止瀉為主,夾濕熱或夾瘀者,佐以清熱祛濕、化瘀。基本方: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隨癥加減。藥用:白術5g,黨參 10g,肉桂2g,補骨脂5g,肉豆蔻 5g,干姜 3g,甘草 3g,吳茱萸 5g,赤石脂10g,石榴皮 5g,黃芩 4g,丹參 5g。并根據不同的癥候隨癥加減:濕熱盛者,去黨參、肉桂、干姜、吳茱萸,加黃連、馬鞭草;瀉下無度,濕熱不盛去黃芩,加訶子、炙黃芪等。每日1劑,煎2次,煎出液 15~30ml,少量多次喂服。
由于本病的根本原因是脾陽虛損,脾損及腎,致脾腎兩虛。因此待濕熱內蘊除盡后,給予艾灸達到溫中散寒、調和陰陽的目的。取足三里穴,將鮮生姜切成薄片,中間用針刺數個孔后,放在穴位上,取艾條一端點燃,離穴位2.5~3cm左右的高度熏烤,以皮膚紅暈為度,每次灸3min左右,1日2次。
對照組采用西藥口服,維生素B1每次10mg,葉酸5mg,日均3次;媽咪愛每次 1包,日 2次;蒙脫石散每次1.5g,日3次。
對于有中重度脫水者,根據血液生化檢測情況,給予高滲液體補液,防止脫水,適時糾酸,補充能量、維生素,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有鵝口瘡者口腔涂制霉菌素,兩組對癥處理相同。
兩組均以治療7天為1個療程。
療效評價標準:顯效:腹瀉次數≤3次/日,糞質性狀正常;有效:腹瀉較前有減少,糞便性狀近糊狀,或糞便未恢復到病前的性狀。無效:腹瀉次數及糞便性狀無改善或病情加重。
結果:治療組25例,顯效 15例,有效 8例,無效 2例,總有效率92.0%。對照組22例,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63.6%。
兩組療效比較,P<0.05,說明中藥內服合足三里隔姜灸治療小兒慢性腹瀉療效優于西藥治療組。
慢性腹瀉屬“久泄”范疇,病因為久病脾陽虛損,脾病及腎,致脾腎兩虛,脾腎陽虛,陰寒內盛,水谷不化,滑脫不禁。陽虛必氣虛,氣虛血行不暢致血瘀。陽虛濕滯,蘊久化熱,形成寒熱錯雜、本虛標實兼夾證候。故宜在溫補脾腎的基礎上,兼用小劑量的苦寒清熱之品。久病入絡,氣滯血瘀,常伴腹脹,腹痛,血便,舌邊有瘀點,宜活血行氣化瘀。方中肉桂、補骨脂、肉豆蔻溫腎暖脾;黨參、白術健脾益氣;干姜、吳茱萸溫中散寒;赤石脂、石榴皮收斂固澀;黃芩解內蘊之濕熱;丹參活血行氣,疏通腸胃氣血。隔姜灸足三里有溫通經脈、疏通脾胃經氣、驅寒除濕的作用。內服合外治起到調節氣血,調和臟腑陰陽,促進機能恢復,達到治療目的。在辨證論治時,應強調隨證論治,勿一方用到底。
[1]方鶴松.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臨床兒科雜志,1994,12(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