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波 蘭培敏
(鄖陽醫學院附屬太和醫院,湖北十堰442000)
乳腺囊性增生癥是中年婦女的常見病。西醫選擇三苯氧胺以抑制雌二醇分泌水平,或選擇手術治療。因服西藥療效差,且易導致白細胞減少,手術有創傷、疤痕之弊,故患者常常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
中醫學認為,女以血為用,在生理上有經、孕、產、乳的特點,肝本體陰用陽,體陰者藏血,用陽者疏泄,這里指的是條達情志,疏理氣機。若疏泄失司,必致肝氣郁結,出現乳脹、乳痛、煩悶、易激等癥。肝郁易乘脾土,肝郁脾虛必致氣血郁滯,水濕留聚,濕蘊于體內無處不在,停聚體內則形成有形之物。脾虛必運化不及,積濕生痰,滯澀乳絡則成包塊。中醫稱之為“痰核”。從經絡循行上,乳房屬肝經,脾胃之大絡循行處。若肝血不足,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必致氣血運行不暢,痰濕積聚乳絡,使乳腺增生與復舊的平衡狀態失調,即發生過度增生則出現乳腺脹痛和腫塊。綜上所述,本病的病因與病機是肝郁脾虛,痰濕瘀血互結乳絡。
西醫學認為,乳腺病是乳腺實質的良性增生。增生可發生在腺管周圍并大小不等的囊腫形成或腺管內不同程度的乳頭狀增生過度和復舊不全,當然也有乳腺實質成分中女性激素受體的質和量的異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參差不齊。常常是孕齡期婦女罹患,占乳腺病的70%,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內分泌失調,雌二醇/孕酮比值紊亂,致使乳腺上皮細胞和間質細胞增生,催乳素增多,增加了結締組織的水鈉潴留,造成小葉間水腫。
乳腺囊性增生多發于30~50歲育齡婦女,病程長,發展緩慢,多伴雙側乳房周期性脹痛,且與情緒波動和月經周期有關,即月經來潮前1周癥狀加重,行經后減輕,腫塊可位于乳房的任何象限,可多發,呈扁平或呈串珠樣,大小不等,質地中韌不硬,邊界光滑,與周圍組織無粘連,推之可移動,有壓痛。部分患者有乳頭溢液。紅外線照透和彩超對囊腫的診斷都有價值,鉬靶X線攝片可見密度增高的模糊影,數目不定。若病變范圍小,可見邊緣不規則的小梁。病變廣泛者則乳腺密度均勻增高,失去正常的結構,增生的囊腫塊為圓形或不規則弧形、邊緣尚整齊的陰影,周圍有一定的透光區。
臨床作鑒別分析時,需排除乳腺纖維瘤和乳腺癌。前者可發生于20~30歲青年婦女,單個腫塊如丸卵,生長緩慢,表面光滑,活動度大,無壓痛。乳頭無溢液,腫塊邊界清楚,質地韌。后者好發于40~60歲絕經期婦女,早期患乳體積增大,腫塊處皮膚有凹陷,為無痛性,單發、多位于外上象限,質地偏硬,表面不光滑,邊緣不清,生長速度快,與周圍組織、皮膚極易粘連,難以推動,繼而皮膚出現水腫或“橘皮樣”改變,甚則破潰,乳頭內陷或有血性分泌物外溢,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若鑒別有困難時,可作乳溢液涂片細胞學檢查或針吸細胞學檢查,也可作病理活檢。
本病的早期若癥狀不明顯,可囑患者3~6個月內定期復查一次。若脹痛的包塊影響到工作和生活時,尤其對包塊性質不明的時候,西醫多采用抗雌激素類藥物,這類藥物不良反應大,且療效不肯定。中醫采用疏肝理氣、健脾利濕、活血通絡、軟堅散結之法。有醫者從垂體-性腺軸認識入手,從“腎”治以協調內分泌激素水平,如加用熟地黃、淫羊藿。從“肝”治有疏肝、養肝之分。疏肝是疏理氣機,治理肝郁氣滯,方藥中選用柴胡、枳殼、郁金、香附以解郁疏肝,但因肝藏血,體陰用陽,為使氣血暢達,以防疏肝理氣之品的溫燥之傷,故需養肝血,用當歸、白芍、生地黃等藥物。有學者認為,肝腎同源,精血互生,養肝之品可調理沖任二脈以協調內分泌。健脾是為了祛痰濕,培土抑木之意,如白術、茯苓、薏苡仁以利敷布水津,消除濕滯。因久病多瘀,氣血瘀滯,乳絡不暢,故醫家不忘活血通絡。本人認為。活血化瘀藥有改善血供,減輕乳腺的充血水腫,抑制纖維細胞分泌膠質以緩解結締組織的增生,故常選用丹參、紅花、桃仁、莪術以攻其結,但在經期應以養血為主,或停服以防經血過多。在臨床應用中,筆者也主張對包塊難消者加用軟堅散結的穿山甲、牡蠣、鱉甲、橘核以及透絡的王不留行、皂角刺。痰濕重時加川貝母、天門冬、白芥子;若見乳頭溢液者加生麥芽、烏梅、生山楂。
概而言之,乳腺囊性增生病屬中醫學“乳癖”范疇,認為是沖任失調、肝郁脾虛、痰血互結之證,有報道選用桂枝茯苓膠囊口服4~6周,觀察中發現可降低E2(雌二醇)和P(孕酮)水平,抑制腺泡上皮增生和腺泡擴張作用,說明中醫治療該病療效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