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芮立新)
就在這本凝聚著七代人臨床經驗結晶的《董氏兒科》一書出版之際,我懷著崇敬與期待的心情來到寧波市中醫院,走訪了該書作者、董氏兒科第六代傳人、著名的中醫兒科專家董幼祺教授。
初見面的第一印象是他那溫文爾雅的中醫大家風范,典型江南人的相貌,說話帶著濃重的江南氣息,舉手投足之間也透著江南人的優雅與穩重……就是這位文質彬彬的董幼祺教授像是個活菩薩一樣,懷著濟世活人的信念終日為全國各地的嬰幼兒患者解除疾苦,出診于寧波和上海兩地,每日門診數量應接不暇,他的醫德也在當地傳為美談。我甚為驚奇的是在寧波似乎所有的人都認識董醫生,也都很尊敬他,這肯定跟他的為人和他的醫術分不開。下面是在寧波中醫院網站上看到的一些患者的留言:
“上海中醫醫院名老中醫門診部的董幼祺醫生應該遠不止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吧,我看過他治的反復咳嗽感冒和哮喘及極度厭食,往往一付藥下去就立竿見影。一回是發39℃高燒(中藥下去20分鐘就沒了,而且第二天再次上來就只有38℃了,吃了2付不到燒就沒有了)。當然,看他的兒童慢性胃炎的確實很多,還有早熟的。他的祖父(董廷瑤先生)還看過白血病、血友病、肌肉萎縮等非常難醫的重病等。只是現在人太多了。”
“我兒子很容易咳嗽,每次咳嗽都要打吊針,一般都要多天才好。昨天董主任開了中藥,今天吃了已經基本不咳了,非常感謝。聽說董主任調理的藥也很好,等兒子好全了,再來開。醫術高、醫德高、中醫名家當之無愧。”
“我就特別推崇董醫生,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技藝,從來沒有像別的醫生那樣要么自以為是,要么藥老虎的作風。我們為有這樣一位兒科醫生的存在而放心,也應在工作中向他學習。”
“我女兒不幸得了過敏性紫癜,在婦兒醫院住院,結果出院兩星期又發了,后來打聽到中醫院董醫生那里不錯。經過董醫生的高超醫術治療,真的效果不錯,一直沒有復發,已經連續治療幾個月了,需要繼續堅持治療,就是掛號太難了,非常感謝董醫生,謝謝。”
“在此我非常感謝董醫生,他是位有醫德和醫術的好醫生,是個難尋的好醫生。我寫這些是為了告訴跟我曾經一樣心急的家長,不能讓幼小的孩子有太多的腎臟負擔。中醫是我國的精髓,自有它的道理,只要是好醫生,用對藥用準藥,哪怕是簡單的草藥,只要拿捏的分量到位都能藥到病除。還是要特別感謝董醫生,能找到您是我和孩子的福分,萬分感謝”……
董氏中醫兒科源遠流長,已有幾百年歷史(它起源于浙江鄞縣南鄉董家跳),從可查到的家譜,至今已有七代相傳。董氏兒科的發展,既反映出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特色,也反映了隨時代的進步,董氏兒科的學術經驗也得到了發展與提高,特別是到了第四代傳人董廷瑤,更是把董氏兒科的寶貴經驗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總結,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辨證思路、治療方法,并在臨床上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為此在全國百姓和同行中獲得了極大的信譽。如裘沛然老謂其“有高深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醫名滿江南”;張鏡人老謂其“療小兒痧痘及疑難雜癥,莫不效如桴鼓,深受群眾信仰”;張奇文老謂其“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真正中醫臨床家,其醫德醫風、學術造詣可謂名譽全國”;王靜安老謂其“當代杏林名師,幼兒之真諦,董先生得之矣”;王烈老謂其“醫德高尚,技專精長,尊古不泥古,是中醫兒科界的泰斗,一代宗師”。如此之稱可謂名副其實。
《董氏兒科》分為家學淵源、學術思想、臨床經驗、湯藥應用、溫故求新、診治心得、醫話絮語等7個部分。全書在推理論病、推理論治的思想指導下,對一些新的病種也作了詳細辨證與治療的分析,充分體現了董氏兒科學術思想代代相傳,不斷發揚。臨床經驗篇在對每個病種的論述基礎上,作辨證分型治療,并附醫案說明,目的在于使讀者一目了然。
《董氏兒科》一書文筆談不上華麗,處處帶著如董教授本人一樣的樸實,但書中的內容絕對算得上充實,能夠讓人一飽眼福,只有在字斟句酌認真閱讀之后才能體會出其中的含金量有多高。這是一部堪稱原創的作品,七代人的臨床精華被毫無保留地呈現在這本書中,恐怕是這么多年太難得一見的好書了。看著他們父子倆把這本書捧到手里如視珍寶的樣子,足以見得他們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由衷感謝他們父子倆!
“江山代有才人出”。讓我們借用張奇文教授的話預祝董幼祺、董繼業父子二人:“能將董氏兒科世代相傳,代有發展,在中國醫學史上樹立起永不斷代的典范。并能使之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為子孫造福,為祖國爭光!”
希望《董氏兒科》學術播于四海,佑生福運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