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川陵
女孩子的夢想是白馬王子,男孩子幼年時的夢想卻不是公主,而往往和戰爭有關,例如住在一個防御工事內抵御敵人的入侵。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英雄不愛美人,而愿為江山折腰。關于防御工事,中國和日本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的防御工事的一大特點是圍城,而且所轄范圍極其廣闊,它可以裝下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長城)。而日本防御工事中,城堡圍墻所轄范圍很小,市民完全居住在城堡圍墻外。日本的護城河和城墻都是用來保護堡壘的,而不是用來保護城市的,有時候他們也會修建一種稱作“丸”的圍墻,作為更大范圍的防御工事,但那些也不能和中國用來保護整座城市的圍墻相提并論。
中國人偏好圍墻和野蠻的外族侵擾有關,從兩千多年前的長城到今日樓下小區的圍墻,我們華人從古至今無論是興建城市還是自家蓋房子,圍墻總是一個重點,也往往是整個工程中最消耗建筑材料的部分。然而,日本卻少有外族侵擾的問題,他們在漫長的歷史上幾乎沒有受到什么外來的侵擾,元朝曾經兩次派大軍遠征東瀛,卻都恰好遇到臺風的阻撓。這兩次臺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后來二戰中自殺式襲擊的“神風敢死隊”就是借用那個臺風的名字。
所以日本人的建筑重點不在圍墻,那么日本人的防御工事是怎樣的呢?在日本,威脅統治者的力量往往來自組織內部,即便在相對和平的時期,各個勢力博弈的暗流也洶涌澎湃。因此如何防止人民造反,避免領主叛亂成為統治者考慮最多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城堡成為最受歡迎的選擇。為了維護統治,幕府將軍和各地的大名紛紛建設自己的城堡,有的還不止一座。在日本旅行,常有機會看到一些非常雄偉漂亮的城堡,他們往往矗立于老城區的中央,或者在湖中央,或者在一座小山之上,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城堡內幕府的將軍、各地的大名,高高在上俯視著自己城內的萬千子民。
日本城堡之外的城市就算有城墻,也不是中國那種厚重的大城墻,并不能阻擋敵軍。城堡防御的第一道屏障是天險,日本是個多山多湖多河流且四面環海的地方,城堡常常和這些天險聯系在一起,最常見的是建在湖中心或小山上的城堡,日本現存的城堡大都如此。也有背靠河流、峭壁和大海而建的城堡。跨過天險后,第二道屏障是城堡的圍墻,圍墻上有許多瞭望孔,從這里可以發射火槍或澆灌熱油。
如果這道屏障被攻破,那么就來到了城堡的內部,城堡內部就好像一個迷宮,繞來繞去最后才能接近主塔。在繞來繞去的過程中,阻擋敵人的是一道道的巨門。內部通道兩側的墻上都有瞭望孔,當敵人攻打進來的時候,子彈從那里如雨點一般射出,在抵達主塔前,敵人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主塔是監控整座城市的瞭望塔,又稱作天守閣,位置往往很高,從底層到高層依次減小,每層都有飛檐。大阪城的主塔竟然高達八十多米,在那個時代,這個高度足夠洞察全城內發生的狀況了。
最早的城堡相當簡單,用泥土、磚塊、竹子和木頭搭建而成,需要經常維護。后來日本從西方引進了修建城堡的技術,建設出一批永久性的大城堡。日本有名的城堡往往和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大名鼎鼎的人物有關系。特別是豐臣秀吉,他主持修建了日本最精細最龐大的城堡———大阪城,以及日本保存最完好的姬路城堡。這些城堡標志著日本城堡修建技術的一個高峰。其中大阪城的城墻就有十多公里長,所需石料資金都是各個大名捐贈的。這么做的目的之一是讓大名沒有足夠的資金叛亂。豐臣秀吉不僅建設城堡,還拆城堡,他規定每個大名在領地內只允許有一座城堡,以此削弱大名的權力,后來的德川幕府延續了這個政策。
豐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統治了日本。德川幕府的第二任德川秀忠不僅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也是一個狡猾的政治家。他吸取了前面諸位英雄的教訓,對國家的體制進行了修改,引入了參覲交代制度,各地的大名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到江戶住一段時間,這樣全國所有的大名中有大約一半會住在江戶,定期輪換。而所有大名的家眷永久性地被幕府將軍軟禁在江戶。這種方式類似于元朝皇帝所實行的政策。都說日本語和蒙古語同屬一個語系,從這里看來,日本人還真有游牧民族的特性。這個制度實行后,日本進入空前穩定的時代,德川幕府維持了250年的統治。因為沒有戰事,商人和手工藝者慢慢聚集在雄偉城堡的周圍,使之漸漸演變為城市。
在日本戰國年代,也許只有一個人對城堡沒有什么興趣,那就是著名的武田信玄,唯一能擊敗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的領主。這個人相信決戰于境外的軍事策略,所以他善用騎兵和步兵,而不是修建城堡。他也許是戰國時代最善于攻破城堡的人,就在他即將打敗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奪取天下的時候,卻突然死于軍中。黑澤明的電影《影武者》就是以他的死為背景,展開一段故事,在電影里武田信玄在黑夜中被城堡中的狙擊手一槍命中。
(吳順國摘自《聯誼報》
圖/李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