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桂鋒 溫成平
濕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以皮膚起紅斑、丘疹、水皰、甚至糜爛滲出,并伴有瘙癢為主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現代醫學認為濕疹多與免疫反應有關。中醫學根據本病發生年齡及部位的不同分別將其命名為“奶癬”或“胎癬”、“ 頭面瘡”、“旋耳瘡”、“腎囊風”等,認為本病主要因素體不足、濕熱內蘊,或脾失健運或營血不足,濕熱稽留,復因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浸淫肌膚而成;其中濕邪為發病的主要因素,與脾有密切的關系。由于濕性黏滯重著,易留難去,故在治療本病時應在祛濕的同時,應重視健脾。筆者最近治愈1例頑固性濕疹患者,現報告如下。
患者何某,男性,13歲,2009年5月9日初診。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四肢、腰、背、臀部散發性粟粒狀丘疹及小水皰,高出皮膚,瘙癢較劇,局部稍有色紅,以雙下肢及腰臀部為著,搔抓后局部潰破流膿水,檢驗提示“IgE偏高”(具體不詳);曾四處求醫,服用抗組胺類藥物等治療,無明顯好轉。刻下局部皮疹融合成片,結痂、糜爛、滲出均有,并伴納差,心煩,眠差,大便干,小便黃,短少,體瘦,喜冷飲,面色淡黃,舌質紅、苔根微膩,脈滑數。辨證屬脾失健運、濕熱內阻;中藥內服給予健脾利濕、祛風清熱治療,藥用太子參15g,炒白術9g,枳殼9g,紫蘇葉6g,蟬蛻 6g,白花蛇1條(研吞),苦參6g,地膚子10g,茯苓10g,黃芩8g,丹皮 10g,炒雞內金 10g,夜交藤 20g,焦梔子 6g,生甘草 3g。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給予中藥外敷:苦參10g,羊蹄根10g,地膚子10g,黃連30g,孩兒茶10g;研粉,適量外敷,每日2次;囑患者飲食宜清淡,勿食肥甘厚味、辛辣、海腥發物及冷飲等;并要求患者不要搔抓患部,盡量減少各種刺激,保持皮膚清潔,如避免用肥皂燙洗等。2009年5月16日二診:藥后濕疹未有新發,潰瘍處收斂,膿水較少,瘙癢較前減輕,肌膚干燥,舌質紅苔薄膩,脈滑;上方內服藥加生地18g,女貞子15g;每日1劑,水煎服;上方外敷藥換成煎藥外洗,續用。1周后隨訪,潰瘍基本愈合,皮疹消退,未有復發;原方再用2周后基本痊愈。
本患兒因素喜甘甜滋膩之品,易傷及脾胃,脾運不健以致濕熱內生,復因感受外邪或濕熱內郁日久,發于肌表所致;太子參、炒白術、雞內金、枳殼、蘇葉健脾理氣并除濕,使之補而不滯;蟬蛻、白花蛇舌草、地膚子、苦參祛風、止癢、利濕;黃芩、焦山梔、丹皮內清里熱且能祛久病之瘀,取“血行風自滅”之意;茯苓、夜交藤安神、利濕,生甘草調和諸藥,使其共奏健脾利濕、祛風清熱之效;苦參、羊蹄根、地膚子、川黃連、孩兒茶等苦寒之藥,既能祛風止癢、斂瘡生肌,又能防止內服后傷胃,所以外用更佳。
濕疹是臨床上常見的多發病、常見病,因其反復發作,所以本病治療比較困難。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因為風、濕、熱邪客于肌膚,留之不去,內因責之肝、脾[1],主要以脾為主;外因責之風、濕、熱邪侵擾。治療上在重視祛風清熱利濕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健脾;在注重中藥內服治療濕疹的同時,不妨結合外治,往往會收到良好療效。此外,還應注重護理,告誡患者勿搔抓患部,忌食海鮮發物等食品,忌用化學類物品洗浴等。
[1] 李牧,曹魏.淺論肝、脾二臟在兒童濕疹發病中的重要性[J].光明中醫,2009,24(6):1131 ~ 1132.